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讯 (记者 蒋娅娅 杨群)去年本市吸引跨国公司总部48家,今年目标是新增50家,而头两个月就已吸引12家落户——上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以来的“总部集聚效应”成为一大亮点。这是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昨天由本报举办的“营改增”座谈会上透露的信息。
“营改增”是今年上海的重大改革举措。围绕这一备受关注的改革话题,本报昨天召开专题座谈会,邀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政府相关部门代表,以及一些试点企业负责人,共话“营改增”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营改增”在沪试点近3个月,总体情况有序平稳,结构性减税效应初步显现,还极大促进了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向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设立跨国公司营运总部的业务量明显增加。
“营改增”是促上海经济发展,满足调结构、促转型需求的一项重大改革。从目前来看,12万户试点企业中的8.5万户小规模纳税人实现了减税,一般纳税人中,早前认定的一般纳税人税负基本降低,新近认定的一般纳税人的则有增有减,总体持平。“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效应已显现。
与会专家指出,“营改增”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不仅仅在于试点行业企业税负的增减,而是整个税收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对产业链的影响和经济结构的提升,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极大推动作用。跨国公司总部落沪意愿增强,正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从财税部门目前工作推进的情况看,“营改增”总体平稳,1月份顺利完成开票,2月则实现了首月的平稳申报,目前3月份的申报工作也已完成。此前,本市财税部门已出台针对试点过程中因新老税制转换而产生税负有所增加的试点企业的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根据申报情况分析和典型案例调查,财税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抓紧制定实施这一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争取3月或4月能够出台,以缓解改革试点带来个别行业企业税负增加问题。
出席座谈会的嘉宾有: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处处长郭爱军、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颜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余显财等学者专家,上海市财政局税政处处长印征平、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劳务税处副处长黄靓、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葛东波等政府部门代表,以及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董事长兼总裁费建、宝钢物流公司市场营销部高级经理何培忠等企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