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银行资产质量比“暴利”更让人担心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1日 07: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最近,正是中国各大银行集中公布年报的时候。截至3月26日晚,16家上市银行有7家发布了 2011年年报,7家银行去年共赚得3924.03亿元,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31.86%。利润大幅增长已是意料之中,但几份年报透露的一丝迹象却耐人寻味:7家银行中有4家大幅计提资产减值。业内人士说,银行正在从当期利润中砍出大笔资金,为以后冲抵不良贷款作准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认为,银行资产质量比“暴利”更让人担心。即使当下银行业有着丰厚的“利润”,也冲销不了由地方债和楼市按揭贷款所造成的日益恶化的银行资产。

  有两个相悖的现象可以证明孙立坚的判断一方面,银监会在今年2月发布报告称:去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36.34%,银行日均利润高达28.5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近7000亿元,占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1.58万亿元净利润的四成以上。另一方面,中央汇金公司支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将2011年分红比例继续下调5个百分点,同时去年10月份为了给银行业注资,中央汇金公司大幅增持了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

  “中国银行业"暴利"的原因在于新增资产扩张过猛。如银行业为了配合政府救市的行为,曾放出了10万亿人民币的信贷规模。即使目前地方债和按揭贷款的扩张受到了遏制,但基于前几年信贷扩张而构成的庞大资产上的"利差收入",银行业的盈利水平根本不会受到中国经济开始下滑的影响。”孙立坚说。

  不过,人们更多关注到银行业的“暴利”,却很少看到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不断恶化。孙立坚说,中国政府现在的相关调控正是基于银行业最大的问题是“资产质量”这一事实。政府在用“时间换空间”的做法来释放银行这几年积累的风险即努力开拓更多产业发展的舞台,吸引银行资金大量地进入实体经济,从而确保银行资产质量未来能够随着经济复苏而不断得以改善。而降低分红和汇金注资等做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银行流动性增长的空间,为银行资产质量自然改善赢得宝贵的时间。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利润膨胀而资产质量却不断恶化的格局,监管部门率先要建立起"逆周期"的调控思路。”孙立坚说,要在事前通过强化资本充足率、风险拨备等审慎性监管的手段,来抑制银行在盲目的信贷扩张中所不断积累的系统性泡沫风险,而千万不能迷信抵押资产能够抗衡事后危机的“神奇力量”。而且,即使让银行实施再保守的压力测试,也不能解决由于抵押资产一旦失去了流动性后给银行的健康运作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此外,尽管竞争与开放能够改变银行暴利的格局,但不能排除繁荣时期银行业急功近利的“近视眼”行为和由此带来的资产质量严重下滑的问题。所以,监管部门除了加大银行抗衡风险所需要的审慎性监管的力度,还应该在繁荣时期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分散银行业务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孙立坚指出,中国的金融资源集中在银行业,它的动荡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恶劣影响,在目前中国金融的发展阶段,要远远大于股市动荡所带来的冲击。所以,对银行业改革一定要在权衡利弊后排出最优顺序。他建议,第一,要强化中国银行业内部的治理机制,包括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合理的薪酬设计等;第二,需要建立严格的“逆周期”的审慎性监管措施,避免“繁荣时候放松、萧条时候强化”的监管方式;第三,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要素价格的改革,鼓励健康的金融创新工具;第四,在恰当的时候,向有资质的民资和外资开放中国的银行业务,提高市场竞争的程度。“这样的安排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够在优化中国银行业服务的过程中,将改革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作者:唐烨 (来源:解放日报)

热词:

  • 暴利
  • 银行流动性
  • 银行资产
  • 资产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