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奶贱过水,“伪垄断”背后的真问题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15: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采访发现,由于完达山公司垄断区域鲜奶收购,这一地区生鲜奶收购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导致很多奶户入不敷出,被迫“砍牛”(杀牛或卖牛)。养牛户表示,现在当地一斤奶价钱卖不过一瓶矿泉水。有关专家认为,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奶业急需打破少数大企业地域垄断发展模式,尽快实现转型升级。(4月7日《中国青年报》)

       崔中波/文

  真相有时真的很富有戏剧性,遥想2010年7月乳业国标出台之际,面对“中国原奶质量标准全世界最低”的质疑,相关部门及奶企信誓旦旦地表示为“维护奶农利益”。而今,事实真相浮出水面,所谓“为了奶农好”纯粹是个动听的幌子,低位徘徊的鲜奶收价,让奶户依然入不敷出,被迫“砍牛”(杀牛或卖牛)现象还是一茬接一茬冒出来。

  当然,几乎毫无悬念的,公众会提及万恶的“垄断”。许久以来,乳制品产品的同质化使乳品行业价格战爆发连连,在成本控制和盈利压力下,各大奶企不约而同地想到垄断奶源是控制原料奶成本的最好方法。为此,纷纷东奔西进、攻城略地,通过企业对于收奶价格的绝对话语权,来维护自身利益。具体到本案例中,完达山的低价收购策略概莫能外。

  不过,在口水横飞的谩骂企业的无良、谴责奶企垄断之余,更引人深思的问题恐怕是,完达山在黑龙江双鸭山收购鲜奶的“一支独大”是怎样炼成的?其以2.65元远低于黑龙江省发布的每公斤2.94元的指导价收购奶源,把本应“每月一结”的账目拖成漫长三月,缘何畅行无阻,一路绿灯?甚至于面对媒体的追问,都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以“按质论价”从容处之,谁给了它淡定的勇气?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辖区内乳品加工厂的税收,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迫使本地奶户只卖给一家乳品企业,从而奶户完全丧失与乳品企业的议价能力。”而据媒体报道,成立于2001年9月的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完达山乳业和双鸭山市畜牧局合资成立的。既然合资成立,就有“分一杯羹”的需要,这难免让人怀疑地方政府对奶企的“为所欲为”充当了保护伞的角色。

  事实上,只要企业在当地设厂,只要能为地方带来白花花的银子,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对收奶价格低廉视而不见,就是对“短秤收购,克扣奶农”等违法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沦为这些企业的帮凶。这样的事例早已屡见不鲜。比如,某大型企业在黑龙江双城长期克扣奶农延续多年,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却不见地方政府有所作为,闹了半天,是政府入股以及“每年交给当地政府的税收占当地总税收的近六成”让其“迷了眼”。

  不得不说,对于保护奶农利益,向来不缺少文件的支撑,譬如,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大奶牛养殖补贴力度、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完善产业政策”五项措施。就连本次“出丑闻”的黑龙江省,也早在2010年便实施了《鲜奶收购政府指导价》。但问题是,硬文件遭遇软执行,相关部门只撂下若干规定便“追利益”去了,既不执行,也不监管,连简单的走过场给个问责说法都没有,“替奶农着想”的鬼话谁信呢?

  每一次奶农受损事件的背后,都有着乳企垄断的魅影,而影影绰绰的“垄断”往往隐喻着一条利益寄生链,这其中官商合谋是重要的一环。时下而言,我们当然要呼呼打破少数大企业排他性的地域垄断式的发展模式,但假如,地方政府不拿出纠错的勇气,而执着于拿“公共利益”做生意,“奶贱过水”的坚冰怕是难破的。

热词:

  • 垄断
  • 奶农
  • 公共利益
  • 按质论价
  • 过水
  • 奶牛养殖
  • 低位徘徊
  • 中国青年报
  • 鲜奶收购政府指导价
  • 完达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