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银行利润为何那么高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0日 11: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去年底,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一个论坛上公开表示:“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洪崎开诚布公的表态,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银行业暴利的强烈反响。今年4月初,温家宝总理在广西、福建等地视察时表示:“其实我这里坦率地讲,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所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温州进行试点。我想,温州的试点,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国推广,有些可以立即在全国进行。”这是中央政府近年来对银行业一次罕见的表态。

  国内的银行业现在到底有多赚钱?不妨看看其财务报表。近期,国有五大银行的年报全部出炉,“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去年合计实现净利润6809亿元,相当于日赚18.65亿元,此前中国石油一直享有“赚钱机器”的美誉,但现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净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中石油,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净利润也和中石油相差不远,银行业的赚钱能力的确惊人。

  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但之所以会在近期引发人们对其暴利的质疑,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国内经济正处下行周期,很多企业尤其是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银行却依靠垄断之利,利润增幅越来越大,这难免会让很多企业产生被盘剥的感觉。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利润同比下降5.2%,为2009年9月以来的首次下降,这显示出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下的压力越来越大。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只有23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持平,有多达14个行业的利润出现同比下降,1个行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2个行业亏损同比增长。其中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15.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1%,而利润负增长的行业主要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8.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4%,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6%,汽车制造业下降6.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3.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40.8%,从盈利转为亏损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在这些实体经济领域的行业苦苦挣扎之际,银行业过于靓丽的业绩自然会引发争议,尤其在中央屡屡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看上去的“暴利”多少也有些不合时宜。

  银行业的利润快速增长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依靠传统的息差收入获取利润,二是银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张,推动银行利润总额不断增长。尽管银行业一直在强调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但目前的利润仍然主要来自传统的息差收入。我国银行业的存贷款息差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以我国现有存贷款利率来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同期贷款利率为6.56%,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为3.06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息差超过3%,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而银行业多年来始终维持这种高利差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管制。因为利率被严格管制,银行之间无法通过利率来实现竞争,所以对于企业贷款客户始终有很高的议价能力,从而得以维持银行利润的高增长。

  尽管近年来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呼声已经很高,央行也公开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但实际进度依然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刚刚通过的温州市金融改革方案中,一度被外界寄予厚望的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在改革方案中只字未提,而市场传言中小银行有望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被央行予以否认。利率是市场资金价格的体现,利率被管制,也就意味着资金价格失灵,从而造成资源的扭曲配置,进而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正是利率管制的后果体现。

  除了依靠管制利率获益之外,银行业近年来的利润高速增长还得益于规模增长,某种意义上讲,银行业的规模增长效应超过了息差所带来的收益。因为银行业的高息差由来已久,过去十多年基本上保持在3%以上的水平,没有出现太大幅度的变动。但银行业近几年的利润大幅增长,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净利润甚至超过了中石油,主要推动力还是来自银行业的规模增长过快。2005年底,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为37.47万亿元,到2011年底增长到113.28万亿元,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为例,2007年底,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8.7万亿元,2011年底资产规模扩张至15.5万亿元,建设银行2007年底的总资产为6.6万亿元,2011年底扩张至12.2万亿元,资产规模扩张之快一目了然。

  银行业资产的快速扩张既有被动因素,也有主动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业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大规模放贷,这导致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除此之外,银行规模快速增长还和自身经营模式有关,由于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传统的信贷息差收入,在这样的模式下,银行业只能通过规模扩张来实现盈利,而银行放贷的规模越大,又会快速消耗资本,反过来降低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从而产生补充资本的需求,永不停息地在股市上融资,于是银行业就陷入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经营怪圈。

  在经济上行周期,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自然会带来利润的大幅增长,银行业取代中石油成为新的赚钱机器也就不足为奇,但是一旦经济步入下行周期,银行业的风险也会浮出水面,银行业的暴利还能维持多久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银行股在股市的表现即可窥见一斑,尽管银行股表现出了很强的盈利能力,去年的业绩平均实现了30%左右的增长,但股价却始终被压制在较低水平,沪深两市银行股的市盈率处于两市最低水平,市净率也仅为1.2倍左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于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有挥之不去的担心,尽管银行股的业绩在账面上都非常靓丽,但是并无法完全覆盖潜在的坏账风险,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始终是压在银行股头上的两座大山。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今年“两会”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表示“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这预示着房地产调控还将任重道远,而房地产市场的警报一日不除,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就难言乐观。

  随着银行上市公司业绩陆续披露,大部分银行的资产质量已经出现恶化迹象,去年末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较三季度出“双升”——2011年末不良贷款为4279亿元,较三季度上升201亿元,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0.1%至1.0%。而在此前多年,国内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是连续多年实现不良“双降”,随着今后几年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可能会出现拐点。银行业似乎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各大银行纷纷大幅提高拨备覆盖率,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坏账风险,去年末的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至278%,而2010年为218%。拨备覆盖率的大幅提升,一方面说明了银行业应对将来发生坏账的能力,同时也暗示了未来资产质量恶化的概率大大提高。

  除了资产质量可能出现恶化,银行业未来依靠规模取胜的模式也将难以持续。随着中央调低经济增长目标,未来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已是大概率事件,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从今年前两个月的人民币贷款来看,新增信贷仅为1.44万亿元,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如果银行业的规模扩张模式无法持续,未来的盈利能力势必大受影响。

热词:

  • 拨备覆盖率
  • 存贷款基准利率
  • 银行资产
  • 利润增幅
  • 利润总额
  • 银行股
  • 暴利
  • 息差
  • 资产质量
  • 赚钱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