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汶川:铺筑经济社会发展锦绣路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2日 18: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阿坝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编者按

  芳菲四月,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走进汶川,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村寨、崭新的城镇、如织的游人、喜人的种养殖场、忙碌的工厂……灾区百姓喜迁新居,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生机勃勃,生态功能修复成效显著,藏羌文化保护初见成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果。如今的汶川县,民生改善、产业振兴、文化发展、民族团结,铺筑了经济社会发展锦绣路,在和谐团结的氛围中实现了率先发展,四川西进的桥头堡地位得到彰显。

  记者 阿生 杨刚 实习记者 秀全 和斌

  4月的汶川,天气转暖,春意盎然。行走在震中大地,穿行在岷江河畔,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4个春天,记者重访震中汶川,再次踏上这片牵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心的土地。一座座特色鲜明的魅力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重获新生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乡村公路环绕山间,一间间工厂马达轰鸣……

  3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倾心关注和广东省的倾力援助下,汶川县委、县政府按照“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优质高效、加快发展”的重建思路,突出城乡住房、公共事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四个重建优先,全力以赴打好灾后恢复重建决战决胜之仗,并取得了重建发展的决定性胜利。

  如今的震中人如期实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既要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灾后重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铺筑了汶川经济社会发展锦绣之路。

  谋发展 谋跨越 谋未来

  产业得到全面振兴

  2009年7月14日,我州灾后重建新型工业园区启动仪式在汶川漩口镇隆重举行,标志着汶川县拉开了建设漩口镇新型工业园区的帷幕。漩口新型工业园区计划用3到5年时间建立成百亿现代工业园区,将解决大量的当地务工人员,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近来年,汶川县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工业强州”和“高开高走、强劲起跳”的工作部署,坚持“一主五化三加强”发展思路,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发展方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强化服务统筹协调为保障,切实抓好“工业推进年”各项工作,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以铝、锂、电子材料、人工晶体、硅、电力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圆满完成州定各项目标任务,工业经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了开门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汶川县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5.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59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全州工业总量42.57%,占全县GDP总量61.5%,圆满完成了年初州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77个灾后重建工业项目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32.39亿元,完成计划投资额的138.64%。

  工业园区壮大的同时也为汶川培养出了一批充满活力的骨干企业。阿坝铝厂、立敦电子等规模以上企业已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吸纳了大量本地农民工、下岗工人就业,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以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为重点,以桃关工业园区、雁门工业园区为补充,以广东汶川工业园、绵虒农畜产品加工区为幅射的工业布局已然形成,加快了汶川工业的发展振兴。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具有优势的新型工业,实现“三高一低”工业粗放模式向低碳环保效益型的发展转变,加快了建设阿坝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步伐。

  不仅工业实现了振兴,新型农业和旅游业振兴的种子也在汶川大地上生根发芽。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马路,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别墅”,一间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商铺里生意火爆,游客熙来攘往……春雨中的映秀镇,充满了生机。一个崭新的映秀向世人展示着它迷人的风貌。

  3年来,汶川致力于将映秀建设成为旅游温情小镇、防震减灾示范区、汶川灾后重建工程的样板工程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按照“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的要求,强化旅游产业在灾后重建中的龙头地位,突出旅游优先的思路,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映秀镇产业的优化与升级。结合映秀镇旅游集镇的规划建设,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以及羌绣、震源石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利用映秀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食用菌、猕猴桃、生猪养殖、大棚蔬菜、花卉等特色农牧业,增加群众收入。

  震后,汶川县草坡乡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发展生态农业。

  温江腾杰园艺公司,是汶川县引进“落户”在草坡乡的一家大型花卉种植公司。该公司去年在草坡花卉基地投入资金1100万元,去年收入就达到了几百万元。该公司还聘请当地的租户来公司种植花卉,解决部分租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教授他们种植技术和经验,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他们今后当老板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村民陈代友在入驻企业技术帮扶下,办起了自己的花卉种植基地。他告诉记者:“我家有6亩地用于花卉种植,主要种植香水百合和铁炮百合,在种植资金方面,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补贴了10万元。在种植技术和销售方面,入驻企业给我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企业的帮扶带动下,花卉种植户不再为花卉种植技术发愁。同时,企业和农户抱团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拓宽了销售渠道,带动着草坡乡花卉种植业飞速发展。

  2011年,汶川县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建设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同比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1元,同比增加1016元,增长25%。

  好房子 好风景 好产业

  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这里的房子真漂亮!”到三江旅游的各地游客不时地发出感叹。走进汶川三江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漂亮的新农村,一幢幢融合了现代与藏族风格的崭新安居房、安置房巍然矗立。一路看过去,水乡藏寨大门、明月亭、藏家风情园、惠州公园、惠江公园、惠州会馆、民俗广场、步行水街、三江口观景亭、河坝至照壁索桥,一路亮点纷呈,给游客惊喜不断。藏家风情的农家乐,家家都门庭若市、异常火爆。这里的人们个个脸上绽放着幸福的微笑,一个功能齐全、风景优美的藏乡旅游集镇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悉,三江乡原本就是个旅游胜地,遭遇大地震之后,很多旅游设施被毁。惠州援建队伍全力打造以“三江水乡藏寨”为主的藏家旅游集镇品牌,配合汶川县启动国家4A级景区创建。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方向,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抓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世界汶川、熊猫家园”为旅游定位,在短短3年时间内,已经成功创建了汶川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汶川三江生态旅游景区。

  据河坝村村委会主任雷之平介绍,藏家风情园农家乐于2009年修成,共28户,能同时接待400人就餐住宿。在藏家风情园农家乐,游客能品尝到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农家菜,有藏餐、腊肉、野菜……去年,全村有10户农家乐被县旅游局评为2星级农家乐。

  雷之平家也开起了“惠援居农家乐”,面积440平方米,有12个标间。“去年,我们农家乐收入15万多元,旺季一天就能收入2000多元。”雷之平高兴地说。

  房子修好了,旅游景点打造好了,进一步发展产业是汶川县各地群众的共同愿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景点之一的绵虒镇三官庙,依托当地特有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甜樱桃种植业。

  三官庙村146户、541人,去年,全村卖甜樱桃收入了近200万元,收入最多的达9万元,最少的也在1万元以上。

  村民高孝峰家里一亩五分地,卖甜樱桃收入了9万元。“樱桃刚出来的时候能卖到60元一斤,最便宜也卖30元一斤。我家60元每斤的樱桃就卖了400多斤。”高孝峰高兴地说。

  三官庙村村支书熊作贵告诉记者,村里的甜樱桃销路不愁,一般都是自产自销,经销商提前就到村里来预订,游客也会亲自到地里采摘,剩余的摆在家门口就能卖完。

  素有“樱桃之乡”之称的汶川县克枯乡,水果产业蓬勃发展。周达村地处高半山,海拔1800—2200米,全村4个村民小组,有192户人,农业人口765人。目前,全村主导产业为水果种植业,现已种植甜樱桃700余亩,近两年发展青脆李、红脆李种植300余亩。

  “海拔1800—2000米适合种植甜樱桃,我们这土地黄泥夹砂更有利于果树生长。去年,全村甜樱桃产量约50000公斤,收入近200万。收入最多的村民7亩多地收入了13万元。”周达村村委会主任李从学告诉记者。

  “我去年卖甜樱桃收入了4万多元,以前种蔬菜卖,每年能有1万元的收入就很不错了。”村民余光荣说。

  李从学介绍,村里2001年从种植青苹果转为种植甜樱桃,当时樱桃树苗由国家免费提供。5年后开始挂果,但前两年产量都很低,2008年后产量开始逐渐提高。“我们还成立了汶川县甜樱桃协会,主要负责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联系销售渠道。目前,最薄弱的就是整形拉枝技术,下一步就是要通过技术培训,加强对甜樱桃树的管理。”李从学告诉记者。

  房子修好了,风景更美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这是在汶川县各乡(镇)、村寨采访时,群众对灾后重建后的新生活朴实而深刻的描述。

  解民忧 惠民生 聚民心

  实现了新的目标

  通过3年恢复重建,汶川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房。新房民居,连绵成片;现代化学校,布局科学;医院诊所,遍布乡镇;桥梁公路,穿山越谷;村镇园区,生机盎然。标志着汶川人民过上了舒适而温馨的生活。

  走进汶川县农民工公寓,农民工协会的会员们正在接受县人事局的专家们的技能培训。

  “我是最早一批加入农民工协会的,只要协会有培训我就都会参加,在种养方面学到了很多技术,今年,打算回家发展养殖业。”来自汶川县雁门乡通山村的三轮车夫柴子文告诉记者。

  为了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汶川县不仅建起了农民工公寓,为农民工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还成立了农民工协会,为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无偿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咨询,帮助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指导他们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据悉,在汶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农民工公寓成立了农民工培训中心,不定期组织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汶川县县委组织部、涉农部门以及住建、司法、人社、县委党校等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不定期对农民工协会会员进行种养殖技术、建筑施工技能、法律法规等集中培训,每年组织各类培训不少于5期,培训人员500人次,全面提升了农民工协会会员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等知识。

  为促进汶川教育的发展,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汶川县实施了贫困生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对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农村在校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生。截至2012年1月9日,全县共有3295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总发放资金为291.67万元。

  帮助群众致富,是民生问题的关键。2011年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水磨镇开幕,标志着通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汶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已经具备、大战略已经确立、大产业初现雏形、大市场势头强劲、大效应开始释放、大格局基本形成。

  灾后重建,汶川县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了“旅游统筹、全域景区”的旅游发展理念,三年时间,汶川创建了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水磨古镇景区、映秀“5·12”纪念地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四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群众也依托旅游业的发展,鼓了腰包,乐了生活。

  给生态让步,为旅游转型,这是汶川探索出的一条灾区旅游发展的新路。据悉,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6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3%和186.6%。

  在恢复重建中,汶川县始终围绕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及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等惠民政策,大力发展民生,保障了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了“家家有新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的目标。

  新家园 新生活 新风尚

  “感恩奋进”、“民族团结”成为新风尚

  一栋栋别具藏、羌特色的民居坐落在山水田园间,一条条硬化水泥路连通各家,一处处活动中心健身设施齐全……如今的震中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产条件变了,生活环境变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内容也在改变。

  在汶川县威州镇新桥村的农家书屋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翻阅书籍。看书在新桥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论是农闲还是农忙时节,前来看书、借书的村民都络绎不绝。

  “农家书屋满足了村民学习知识的愿望,现在打牌、喝酒等不良风气得到了改善,读书学习的习惯正慢慢养成。”新桥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

  每天下午,在汶川县避灾广场上都会看到一群老人在跳舞,他们是威州镇老年活动中心老年舞蹈队的老人们。“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以前,我要不就在家看电视,一整天待在屋里不出门,要不就是打麻将。地震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威州镇重建了老年活动中心,现在我每天下午和其他老人一起跳舞,过得很充实。县上有活动还经常邀请我们去助兴,温总理都观看过我们的表演呢。”老人余成贵告诉记者。

  华灯初上,水磨镇和谐广场,汇聚了身着藏、羌、汉等各族民族服装的群众,伴着锅庄舞曲的旋律,跳起了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灾区群众的生活变化如此之大!他们的生活内容很丰富,精神面貌很好。新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精神风貌。”来自重庆的游客蒋先生看到汶川人民的变化,感慨地说。

  生活好起来了,感恩奋进的感情也悄然在汶川各族群众心中孕育。

  高高的民族团结柱矗立在岷江之畔,是汶川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恢复重建精神力量的真实写照。

  行走在汶川大地,处处飘扬着五星红旗,感恩奋进的情怀已经成为汶川人民加快发展的动力。

  2011年,铭记党恩的汶川群众掀起了“千村同唱感恩歌”的活动高潮。从干部到群众,从老人到孩童,各族群众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抒发感恩真情,唱响感恩之曲,展示了新时代汶川人民全新的风尚。

  “感恩奋进”这是我们采访时汶川群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而发展就是最大的感恩,过上了新生活的汶川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回报着全世界人民的关心和关注。

  新家园建起来了,汶川各族群众也过上了幸福新生活,“感恩奋进”、“民族团结”也成为了全县群众精神生活新风尚。

  在3年多灾后恢复重建中,汶川始终围绕州委“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的方针,大力发展民生、调整产业。如今的汶川,民生改善、产业振兴、文化发展、民族团结……

  浴火重生的新汶川,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世人面前。

热词:

  • 科学发展观
  • 拉枝
  • 汶川县
  • 锦绣路
  • 铺筑
  • 经济社会发展
  • 民族团结
  • 岷江河谷
  • 甜樱桃
  • 农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