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小富即奢”:奢侈品消费观已被严重扭曲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3日 17: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江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随着伦敦奥运会进程过半,中国位居奖牌榜前列,不仅展现出强大的体育实力,来观看比赛的中国游客也以强大的消费能力让世界惊叹。据统计,奥运会期间,中国游客出手最为阔绰,平均每笔消费高达203.04英镑,比排名第二的阿联酋游客高出了10%。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中国游客购买力更是惊人,让饱受欧债危机影响的欧洲各大奢侈品牌赚得盆满钵满。在海外奢侈品消费呈下降趋势的今天,中国奢侈品消费不降反增。(8月12日《人民日报》)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都崇信着一句话,人即使输掉一切,也万万不能输了“面子”。因此,从古代的皇帝一直到现代的普通百姓,无数的人似乎都是为了“面子”而活。在他们看来,绸缎、金银加身或者名表、名包在手就成了富贵的象征,有了炫耀的资本,以为自己从头到尾都会散发出一股“王霸”之气,能够震慑众人,赢得别人的喝彩与艳羡。简单地说,这纯粹就是以“死要面子”为基础,以“炫耀”为目的的低俗的败金行为。

  同样的高消费群体,也会有着高低之分。有些人的确是钱多得没处花,所以只有通过买些奢饰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显示出自己的身份,此可谓“情有可原”。但可笑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奢饰品消费者却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他们并未具备消费奢饰品的富裕条件,却依然消费一些奢饰品,仍然坚定地站在鼎力支持欧洲的奢饰品消费市场的最前线,真可谓是“实力虽有不足,但勇气实诚可嘉”啊!

  调查研究中发现,此群体已经开始急速地年轻化,他们购买奢侈品完全是一种“表面性消费心理”,注重的只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而不注重商品本身使用价值,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奢侈品所赋予他的社会价值,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和社会地位。这导致中国成为了欧洲奢饰品消费的“主力军”。

  我国民众的奢侈品消费观其实已经被严重扭曲,急切的攀比心理,低俗的消费观念,败金的消费行为,都成为了他们追求这些非生活必需品的理由。若因此而让欧洲奢侈品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缓解了他们的欧债危机,成为了他们的“上帝”、“救世主”,岂不是来得太过容易,用自己的钱图做了他人的嫁衣?

热词:

  • 奢侈品消费
  • 面子
  • 饰品
  • 游客
  • 主力军
  • 人民日报
  • 上帝
  • 救世主
  • 王霸
  • 盆满钵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