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有个名词“利率市场化”在所有财经新闻、各大经济类媒体非常高频的出现,对于中国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呼吁也一直很强烈。
那么不妨从利率市场化概念入手,分析目前的利率情况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市场。
(1)利率市场化是什么回事?
先从定义入手,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意味着具体利率基本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由行政干预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四个层面的市场化。
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决策权交给市场、金融机构,由市场、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主要由美国经济学罗纳德·I·麦金(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完善前人理论而提出的,其两位被视为近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者。他们提出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在金融学层面上可以归咎于金融抑制。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其中金融自由化重要组成就是利率市场化。
(2)为什么要利率市场化?
既然中国管理层一直在探讨如何进一步进行利率市场化,那么,这意味着:一方面潜台词是现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一方面也反证了利率市场化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要分析“非利率市场化”问题,也是从上述的“金融抑制”理论探讨:
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政府一般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在利率管制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往往为负。负实际利率一方面损害了储蓄者的利益,削弱了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当于向长期投资的借款人提供了补贴,刺激后者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造成金融资源供小于求的局面。
而由于这些因素的叠加,往往也令这些政府实行信贷配给制度。同时,由于行政干预色彩过度,这些国家也往往根据自己主观上的偏好分配金融资源。
这种非市场化、过于主观的做法,往往就损害了金融体系在配置资源中的正常功能。一方面令到市场的调解功能混乱,一方面也无法正确判断市场释放的信号。
实际上,目前国内情况跟国际上大多数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体一样,存、贷款利率都有上限,而且,很少存在竞争的银行体系。
在这种扭曲市场的情况下,银行也必须确实遵守利率上、下限的情况下,可存储与可信贷的资金“非正常价格配给”现象必然发生。尤其是信贷在实际操作上,不是根据投资项目的预期生产率。而是根据交易成本和所感知的违约风险来配置的。那么,信贷中的行政干预压力、贷款规模、贷款“打包销售理财产品、基金”等也严重影响信贷的配置。
在国内,投资的平均效率也会因为这种“非市场化”产生扭曲:一些政策性扶持项目,随其可享受的贷款利率上限的下调而获利,因为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项目、企业,现在也可相对其他没有享受信贷优惠的企业而“相对性获利”。而且令到原先不申请银行贷款的企业家,现在也进入信贷市场,再利用其相对廉价的贷款来投资或者转贷。而社会上相当大比例的真正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贷款政策问题,较难得到贷款与优惠利率,其融资成本往往过高,就会严重压制盈利能力。
目前国内的非市场化利率在六个方面使经济发生扭曲:
第一,高于国际上平均的利率(现在大部分西方经济体的利率平均要低于中国3-5倍),使国内民众偏向更少的消费,从而使储蓄大幅度高于社会正常应该的最优水平,令到民间零散资本没有有效运用,而且同时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个为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潜在的贷款人从事民间的高收益率借贷,而不是直接投资,从而不是将钱直接投资到实质生产。大量的银行、影子银行、民间资本都参与了这种所谓的“资本运作”游戏。
第三,那些能以低的贷款利率得到资金的银行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或者将这些廉价贷款再转贷盈利,进一步恶化社会资本运用与正常生产情况。
第四,具有高保值或者高收益项目的企业家、投资人,也会成为潜在借款人之列,这些企业家、投资人愿意以较高的利率借款,因为他们的项目往往得不到贷款。
第五,利率的非市场化,就意味着主观人为
的扭曲,而国内过高的贷款利率,另很多传统生产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同时,也让社会平均收益率人为的“扭高”。
第六,国内的贷款利率平均远高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与其说表面上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为了“享受人民币升值”,不如深入分析:由于国内贷款利率较高,很多热钱涌入流入“影子银行体系”来套利,因此产生人民币的升值,结果热钱两面受惠。但是,国际热钱的快速流入流出,其实最终会伤害国内经济发展,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为了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来的。
因此,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避免以上六点情况出现,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隘口,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应该取消上述金融抑制政策,通过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使利率反映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水平,使实际利率为正,恢复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正常能力,达到金融深化改革的目的,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3)目前的利率非市场化也是导致内需不足、民营生产恶化、推高房价的一个主要金融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可否认目前的金融制度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尤其仍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个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使社会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而是依靠内源融资。由于目前的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与很多仍要完善的地方很多,潜在的投资者无法以常规的货币金融资产作为储蓄保值的对象。
因为按照目前国内情况,实际平常的存款利率相对于CPI为负,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潜在的投资者,就会对这个负收益非常害怕,因为那是长时间的负收益。所以,他们就会以各种各样方式作为保值手段,生怕来之不易的财富“被实质性贬值”。
而近年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加上CPI远高于正常存款利率,令到民众对于“增值保值”的需求达致顶峰:对于所谓“理财产品”的追捧,到“大妈疯狂买黄金”就是这个情况最客观的表现。
而房地产,由于其本身就具有保值的功能,加上近年来对于房地产的税负一直在大幅度增加(税负最终叠加在房价上),而最重要是至2000年至今,投资买房基本都盈利,而同期的证券投资是“惨不忍睹”,令越来越多老百姓“被动”选择房地产来规避这个非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利率非市场化,也导致社会实质性生产每况愈下,叠加出口不振、税负太高等因素,另更多民间资本从生产性行业流出。而过去疯狂流到证券业已经让这些资本收到教训,从而,这些资本将会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高度集中。
总而言之,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问题没有得到完善前,房价仍然会在金融层面的推导,叠加税负太高等因素,进一步推高房价。这就是现实,也是经济规律,不以我们喜恶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