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舆论都在讨论中国国内的债务问题,那么就先回顾一下官方公布的债务数据:
总体债务水平让人相当担忧:
根据统计局公布:2012年末,中国企业债务约65万亿,占GDP之比达125%,在最近的5年中企业债务上升了近30%,企业资产负债率迅速提升(A股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53%上升至60%)。
这个数字有点让人担忧,中国企业债务其实也是有点严重,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才行。近两年来,国内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备受舆论关注,被国际投资者认为是可能引发未来中国经济和金融大规模危机的两大风险地带。
其实,目前国内的境况,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政府债券和影子银行问题尚未达到西方国家的基准水平,而企业债务的严重程度则已经超过了。
中国企业债务,在国内债务中规模最大、扩张最快、风险最高。企业债务占据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的一半,也是过去5年中国非金融部门整体债务飞速上升的最大“增长因素”。
从行业分布来看,相当部分的债务主要集中在重资产行业,例如:房地产业和基建类。
从国际比较而言,2012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水平(相当于GDP的125%)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中,居于最高水平区间。该组织内的成熟经济体企业债务一般会达到GDP的50%至70%,而中国是这个平均数的2倍。此外,现在中国的工业企业平均盈利能力只有5%至6%,仅为全球平均利润水平的一半。这将两者结合来看: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至4倍。更令人忧虑的是,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负债逐年快速走高,但是盈利在下滑,尤其是2012年盈利下滑至近几年来的低点,投资收益率甚至小于贷款利率。
企业债务的高速增长,而盈利能力在下降,隐含着巨大的风险: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率先无法尝还债务,被迫破产,然后拉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出现危机,也另更多债务无法尝还,由此引发多米诺效应。
由于近年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大部分中国企业债仍然无法短期内偿付,那么危险只会继续积聚。
以目前企业债主流的3至5年的贷款周期来看,2013至2015年将是企业债务到期的高峰期。
如果GDP增速放缓后,这些风险会更加严重,资金流本来就紧张的中小企业、中上游产能过剩制造业(钢铁、大型机械制造、铝、煤炭、太阳能风能等)和房地产业面临非常严重的信用风险挑战。最坏情况是:盈利能力差与负债率最高的企业相继破产,拖累上下游其他企业,甚至传导到整个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导致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新一届政府管理层已经采取了一些降低信贷扩张的措施,包括提高地方融资平台获取外部融资的难度以及减缓理财产品发行速度。对于企业债务问题,也大力推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体制改革,最近也进一步放开金融部门贷款利率下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
地方政府的债务更是在恶性循环之中:
今年4月份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称:目前,全国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预计超过20万亿,结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地方债融资渠道,即使按利率较低,成本较小的银行贷款来计算,全国性地方债仅一年利息支出就高达1.2万亿(按一年期货款利率6%。而据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测算,2012年实际使用土地出让收益接近6000亿元。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即使拿买地财政的净收入全部用于偿还债务恐怕连利息都不够支付。
过去多年,因为分税制,地方政府可以灵活使用的就是卖地的收入。而近年来地方政府单纯性依赖土地财政,用各自没有全局计划性考虑来卖地,再来大肆举债,透支未来搞投资,现在从数据看来,这种办法根本没有出路,反而只会使其资产负债情况更加恶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相当大幅度地减少行政与建设开支,推进经济转型改革,同时大力扶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增加收入来源。
如果在这种地方财政收入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完全支付情况下,继续举债投资,必然到最后爆发地方债务危机。
政策与市场规律作用下,经济与楼市的走向:
中国过去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增长近年已经明显放缓,而且受制于国际经济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善;而内需提振,要是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减税减负结合,很难明显拉动;而投资拉动已经是相当触目惊心的问题,上述的债务问题,已经是过去依赖投资拉动而透支未来的结果。
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新的动力。目前城镇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升级必然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的必然选择。必然选择意味者:不得不这样。
无论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是结合目前国内外经济状况的考虑,城镇化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根据国际上城镇化的历史参考数据来看,中国目前走的是城镇化最后阶段,会较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效率,意味着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盈利能力。
具体来说,下一阶段的会:
将减负减税真正提上日程,管理层会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不断提出减税负的方案,而且集中对于民营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个体户进行减税负,也会对于民众老百姓的一些税负减轻与提高社会保障。
加强对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层的监督,地方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权会有所改革,目的是让政府的管理更合法、公开、到位。这也是有利于市场健康与经济发展。
(3)对于近年一直野蛮生长的证券业,会大力进行整顿,优化投资环境,完善管理体制。估计对于整个证券业的清理,力度与广度都非常大,包括基金业、所谓理财产品、信托业也会出现一次大洗牌。
(4)对比上次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制造业的转制、改革),这次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在于金融服务业、商业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这些领域都会在未来迎来翻天覆地的改革。
(5)很多国家垄断性产业,会逐步向市场放开,让民营资本加入,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产业机构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引导民间资本走向实业化。
(6)房地产业全局性看,会“有保有压”,而不是之前的只打压不扶正。地方财政已经摇摇欲坠,要是仍然调控,问题就会非常严重。可以肯定的是:调控不可能再继续按照2010年的思路。
(7)楼市与土地市场,地方财政的各自为政卖地、重复建设、互现争夺产业招商引资,已经导致严重问题。中央会通过各地财政危机的机会,将卖地、大型建设、招商引资等部分权利与权力“向上回收”,将会加强中央管理层对地方的重大事项的管理权,以利于全局性统筹安排。
而房价整体来看:三大板块(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与70核心城市还是会加快复苏步伐,中西部2个新兴城镇化区域房价上涨压力会较大,但是过程还是漫长的。
楼市分化会非常严重,越来越多单一资源的城市房价会每况愈下。短期看一线城市机会来了,但是未来三大板块中核心城市外的2线城市机会会更多,因为大型开发商已经陆续回归一线城市,反而导致一线城市未来2-3年供应量大增,而2、3线供应情况开始乐观。这也与大型开发商相当部分都参与了大型商业地产有关,因为全局性看,商业地产近年供应量过快增加,而正逢经济体制改革之时,白热化的“商业地产战国时代”会非常残酷。
总体而言,中国楼市会更复杂的发展形态,过去谁都说自己“懂房地产”、“分析房地产”的乱象会慢慢消失,房地产业形态会越来越专业化,出现新兴房地产开发形态---投资商与真正运营开发分离,楼盘项目投资者与开发商将越来越多是分离的,运营要求更专业,房地产经济师将会是未来最热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