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热点调查 >

欧债危机:为何只有德国能依然坚挺?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6日 20: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湖南在线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德国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是在经济困难时让企业、工会与政府抱团取暖打天下,通过高品质的供应链重塑取得成功。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目前更是忧虑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好的帐单都是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2/3,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也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出口国。众所周知的是,制造业按道理讲应该是发达国家的软肋。由于人力成本高昂,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一般都外包了,为何德国的制造业却能够保持繁荣一花独放呢?

  德国制造业创造的奇迹引来各国要人纷纷撰文探求其成功秘密。美国前财政部部长顾问、奥巴马政府曾经的汽车业顾问Steven Rattner近期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上撰文,认为德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其制造业成功有重要影响。德国早在2005年就推出一个当时争议很大的政策,该政策当时争议很大,直接导致当时执政的施罗德政府倒台,但后来的政府还是延续了该政策。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制造业形势一旦不好,公司第一件就是减员。德国政府的政策就是政府、企业与员工一块抱团取暖,不能轻意减员,其政策核心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换取企业不减员,与工会讨价还价使其同意压低薪金,国家通过削减失业补贴以鼓励就业,政府通过“短工计划”保障工作岗位,工人的总工时缩短以减少失业,政府负担工人部分减少的薪金。抱团取暖的措施短期看似乎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但从长期看这些措施既降低了德国企业的成本支出,又保住的制造业的工作岗位,根据OECD2009年报告,此项目在经济萧条中保住了约500000个工作岗位。

  美国的几大汽车巨头虽然历史悠久但包袱却很沉重,面对高额债务,美国公司削减成本的方案由于工会的强大阻力一直难以成行,由此导致美国的汽车价格居高不下,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购买美国车。记得两年前去美国访问时,与一位美国的哥聊天,他的出租车及GPS都是日本造的,我问他作为美国人为何不买美国车?据他讲美国的汽车及其配件与日本车相比,又贵又耗油又不好用,所以他拒绝购买。美国是移民国家,很难做好日韩那样抱团只买本为车的“民族锁定”。日本车在美国有制造厂,历史短包袱少,负担轻,制造成本就低多了,产品性能与服务质量却很好。而美国汽车制造业工人工资是中国工人的25倍,尤其是美国的几大汽车巨头债台高筑,销售一直不景气。原来的汽车城底特律现在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与死城。发达国家制造业由于高成本而竞争泛力,大部分制造业只能采取外包形式,所以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对发达国家意义重大。

  德国以汽车为主的制造业之所以一枝独秀还源于其特有的优良品质,奔驰、宝马、奥迪等德国品牌车十分畅销,中国购买的宝马占整个宝马利润的25%。德国几大知名汽车品牌一直占领汽车品牌的高端,通过品牌取胜。德国车之所以能够雄居高端位置,源于零部件来源的稳定性,来源于德国强大的中小型隐型冠军来进行专业配套,一批中小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细分市场份额居高不下,使产品质量品质得到保障。德国人一直强调德国企业特质,也就是通过孕育众多专业中小型企业的工程学方法和创造精神,占领高端专业细分市场。

  1986年,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际,著名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教授在哈佛商学院作演讲,有个听众问他:“德国为什么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哪些企业贡献最大?”他一时语塞。回到德国后,他找到了答案。

  西蒙提出,德国的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小公司,尤其是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籍籍无名的中小企业。这些年营业额低于5000欧元、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这些中小企业被西蒙称为隐性冠军(Hidden Champions),他们从不会进入福布斯《财富》500强的排行榜,却“闷声发大财”;他们不像大型企业一样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成功的中小企业可能只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行业中去。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数百家销售网点。

  德国特别注重壮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为扶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甚至采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限制大企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帮助德国保障了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收入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目前德国的隐型冠军们也面临来自中国等第三世界低成本的巨大冲击。记得去年10月份去浙江台州考察时发现,台州一个区的工业缝纫机市场居然占全球80%以上份额,其中有一家公司年营业额15亿元,由曾经走乡窜户洗脚上岸的农民三兄弟创办的,该企业居然还工业缝纫机领域的两家德国隐型冠军给收购了。面对这些巨大的竞争压力,德国的隐型冠军又是如何保持其竞争力的呢?他们不再去拼价格,而是在价值链上下功夫,特别重视供货速度、质量与创新。

  德国隐型冠军们认为他们的供货速度要比中国同行们至少快一个月,如何做到快?主要是对产业链重塑,打通供应链、制造工厂与分销网合作的障碍,确保产品更快捷地到达客户。隐型冠军们还通过与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提升产品革新速度与品质。

  我国的中小企业近年来由于用工成本陡升,过去单纯低价法宝面临失效,如何通过创新来提升品质与供货速度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可喜的是,我国不少企业已在风能、电信网络、电力传输等领域大踏步地追赶德国隐型冠军,在建筑机械、机床、汽车和电气工程等领域也在开足马力与德国隐型冠军积极竞争。相信未来通过更加深入地学习德国隐型冠军的制造经验,能够获得更多的细分市场。宏观政策上国家也应该多制定些抱团取暖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让中国制造能够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
                              

热词:

  • 1986年
  • 德国车
  • 冠军
  • 制造业
  • 闷声发大财
  • 财富
  • 德国企业
  • 德国国家
  • 美国车
  • 汽车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