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十二五”期间国内发展环境解析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3日 15: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这一定位和航标,给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华丽转身赋予了深远内涵,也吹响了“十二五”结构调整攻坚战的嘹亮号角。
结构调整道远任重
扩内需促消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都紧扣着结构调整的主线
结构调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命题,不免要带来短期增长的“阵痛”;结构调整又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它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
回首过往,结构调整的成绩单令人欣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罕见重大自然灾害轮番袭来,“保增长”压力前所未有,神州大地奋力调结构的步伐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数字清晰反映出“十一五”经济结构之变: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首;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到52.5%。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当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为43.4%。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宏大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均衡性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李平看来,近年的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些深层次嬗变。他认为,“十一五”期间,市场机制引导结构调整升级的力量有所增强,技术进步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渐显,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向势不可挡,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动力日益提升。
扩内需促消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都紧扣着结构调整的主线。
瞻望未来,结构调整之路依然道远任重。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渐显现。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李平分析,国内工业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重化工业化趋势,但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大。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不仅降低了增长的可持续性,还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的严重冲突。此外,城镇化发展、中西部发展滞后等,都是亟待破解的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