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5日 14: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深圳8月24日电(记者叶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30周岁生日。30年前,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创业者的追梦之所。今天,深圳却面临着特区不特的“成长的烦恼”和“转型的阵痛”。
刚刚扩容的深圳经济特区,能否继续大胆前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当好全国的“排头兵”?从近期中央给予特区的一系列新政策及深圳推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人们看到,中国的经济特区在挑战面前,正在奋勇前行,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新挑战:特区不特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
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再到2007年新批准的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综改区,以及2008年新批的广西北部湾新区,中国的“特区”布局,已经从南至北,由东至西,由经济改革向社会综合改革全面、梯度展开。今年4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又新辟了“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相隔一月,获得特殊扶持政策的“中国-喀什经济特区”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上宣告新生。
在一个个国家级“新特区”相机设立的背后,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慢慢不“特”了。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高层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们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归纳为:特区政策优势在弱化,改革思想在淡化,改革锐气在减退,发展速度在减缓。
五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激起千层浪。在民间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行反思的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样意识到未来发展面临“土地有限、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
在今年5月末举行的深圳市人大会议上,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向全体代表坦言深圳正面临资源瓶颈、二元结构、国际化水平不高、人口压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不高及政府职能转变差距等六大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教授说,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还有些无形的挑战在制约着深圳未来的持续发展。当年特区面临的是意识形态之争,不涉及具体的利益冲突,虽然有理论上的政治风险,却没有现实中的直接阻碍。如今,特区固然没有了政治风险,却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更为现实、更为刚性的利益冲突。
--新机遇:特区扩容拓空间 新兴产业助升级
就在“特区优势”不再的争论声中,深圳经济特区收到了来自中央的一份“大礼”:今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行政区域。
这意味着深圳经济特区比原先扩大了4倍,从原有的396平方公里扩大到1953平方公里。紧接着,深圳经济特区法规7月1日起正式适用于扩大后的经济特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彪说,深圳特区扩容并非只是地理范围的扩大,而是对结束经济发展失衡、破除二元结构、突破“一市两法”困局及推进深港合作都是一次历史性良机。
“宁要‘关内’一张床,不要‘关外’一套房”,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深圳特区原先“关内”和“关外”的悬殊。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提供的数据表明,从每平方公里GDP产出比较,特区内是特区外的3.5倍。这一经济失衡的二元结构有望随特区扩容而改变。深圳市发改委在《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中披露,今年深圳市政府投资初步安排450亿元给宝安和龙岗,占全部政府投资的72%,预计今年特区外宝安和龙岗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3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7.7%。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世平认为,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目前原特区内以服务业为主,可以说已跨入后工业化时代,而新纳入特区范围的龙岗和宝安则长期被定位为工业区。“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启动之后,龙岗和宝安的产业升级迫切性会提高,不会再满足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而会选择更多的高技术行业,以便更快追赶特区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他说。
就当中国的电子时尚达人正在为如何便利地使用苹果公司新出的IPAD平板电脑网上冲浪时,一个U盘般模样、名为“WIFI发射器”的小东西让全世界的苹果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制造商是23年前一名退伍军人用东拼西凑的2万元创立的华为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15亿美元。当我们把镜头瞄向位于市中心区的田面村时,你会领略到这个城市“创意”:10栋灰色调建筑在一排排红色墙面的高楼大厦之中错落有致,其中一栋墙壁上用数万片不锈钢金属片,组合出来四个4米多高的人头像,他们分别是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和贝聿铭。“这些大师依次代表了艺术、创造、技术和设计,我们就是要从速度深圳走向创意深圳。”身为这个“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投资人的向帅兵说。
当深圳经济总量超过8200亿元,人均GDP超1.36万美元,这个曾经以惊人的速度闻名于世的年轻城市为自己未来30年找准了新的方向。王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超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的40%。积极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和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写入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特区外扩为未来的深圳赢得了发展空间,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是为了谋划新一轮发展中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说。
--新使命:制度创新再塑特区辉煌
经济特区的使命是否终结?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一语道出了深圳的定位:中国的改革还会继续,深圳经济特区的使命就没有完结。李罗力表示,中国经济特区具有双重新使命:从“改革”的意义上讲,是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向行政体制、社会管理等综合改革,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先锋;从“发展”的意义上讲,是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30年过去了,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市场经济的增长极的功能已经完成或消退时,特区作为制度创新实验室的功能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区从来就是以区域空间谋划中国全局问题。”
新时期,特区仍然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改革权,深圳有四个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力、珠海有在横琴新区与港澳合作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力,厦门、汕头、海南也各有“先行先试”领域。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将触及更多的利益矛盾,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承担更大的风险,在中国新一轮的发展进程中,特区、新区、试验区,必须承担综合功能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文精神塑造等重大使命。
深圳,再次担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2009年5月,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在方案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居于各项改革首位,这在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7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绝无仅有。
人们看到,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圳,2009年以来,大力向改革的“深水区”挺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连出重拳:坪山新区、光明新区的运作探索“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在省级以下政府中,率先启动大部门制改革,深圳的政府部门从46个削减为31个,精简幅度高达31%,是“大部制”改革力度最大的地方政府。2010年伊始,公务员分类改革全面展开,聘任制试点进一步扩大,348名新进公务员从此没有了铁饭碗。正在筹办的南方科技大学,被确定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真正的“教授治校”。今年6月对市审计局局长等8个正局级领导职位实行公开推荐选拔,第一次采取大规模干部自荐方式产生正局级领导职位的提名对象,第一次采取全委会差额票决方式直接产生拟任人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将互联网、新能源、生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为发展重点,使深圳产业结构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表现形态。深圳打算用5年的时间使GDP翻一番,赶上新加坡。
再回到“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的那个圈”,深圳已经从“经济特区”迈步进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成为新时期的“深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