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9日 08: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利用手机短信、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日益猖獗,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上当受骗者众多,损失惨重。
“电信诈骗犯罪突出的特点是以非接触性的方式作案,整个犯罪过程中,不法分子与受害人不用打照面就能完成犯罪。”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家、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金大志介绍,“借助的两个必要载体,一个是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另一个是银行的资金支付系统。前者是实施犯罪的必要载体,后者是犯罪得逞的必要载体。”
电信运营商监管缺位沦为“帮凶”
在侦破了大量的电信诈骗案件后,警方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电信运营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公共利益,为电信诈骗集团提供通信线路、服务器和软交换平台等技术支撑。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公安部门了解到,当前电信通讯部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通讯产品登记管理混乱。可资犯罪的各种通讯工具以及诈骗网站域名注册多数不需实名登记,或沦为无审核“记名”登记。部分电信运营商甚至批量开发销售群发短信卡、无记名卡,谋取更大利润。骗子们钻了这个空子,四处购买手机卡,用于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作案得逞后迅速销毁卡号,再购买新卡继续作案,使公安机关难以侦测犯罪窝点、锁定犯罪嫌疑人。
2009年5月,浙江省丽水龙泉市公安机关在街面巡查时,查获2名湖南双峰县籍男子,当场收缴无记名手机卡3万多张。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这些手机卡均是从各地街面店铺批量购买,准备用于群发诈骗短信犯罪。
二是违规经营现象十分突出。各种网络电话资源营销失管失控,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电话技术,同时自动拨号呼叫百门以上电话,任意设置显示号码,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电话号码,欺骗性强,隐蔽性高,已成为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主流手段。
浙江宁波市公安机关侦办的一起电信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从国外及台湾拨打网络电话,改号显示北京、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公检法机关电话号码,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群众进行诈骗,专案组仅对涉及浙江、北京和福建3地的案件进行初查,就核实到近200多人上当,涉案金额达1331万元。
三是通讯运营商放任不法分子群呼群叫、群发短信行为。一些地方运营商对大规模批量发送诈骗短信或连位拨号,出现流量异常等情况不管不顾,放纵犯罪,有的还趁机扩建基站增加话务量,从中敛财。
如在今年公安部督办的一起大案中,大陆共有80余名不法运营商参与提供电信诈骗线路、平台服务。其中,提供诈骗电话对接服务的运营商涉及全国11个地方共27家公司。通讯运营商不主动提供线索,公安机关就根本无法监测发现,办案单位只能被动地从案到人开展侦查,消耗巨大,最后却无功而返,案件久侦不破。
四是调取涉案通信数据难导致侦查办案屡屡受阻。通讯资料是公安机关办理此类案件的重要突破口。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往往无法及时从通信运营商手中获得完整信息,严重制约了侦查活动的深入进行。通信企业开发使用的一号通、400等智能电话,具有呼叫、接听转移、捆绑多个电话及隐藏主叫号码等功能,购买人不需出具证件,就可到通信企业或网上购买。骗子就是利用了此类电话的功能,设置多重转接,频繁更换捆绑手机,远隔千里实施诈骗。公安机关顺线侦查时困难重重。
江苏南京市公安机关侦办的一起电信诈骗案件中,诈骗团伙通过Q Q向400电话公司申请17部400电话号码,先后捆绑过70多部手机卡和小灵通号码异地作案。由于作案用电话号码归属广西桂林、南宁、广东湛江、四川成都、海南海口、浙江杭州、山东等地,公安机关辗转6省区行程数万公里,花费4个多月近50万元办案费,才查找到犯罪分子活动踪迹。
被骗赃款“查询难、冻结难、追缴难”
银行资金流转环节是电信诈骗犯罪分子获取赃款的必经渠道。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内部和各银行之间制度缺失和漏洞,虚假身份开户、层层分流转账、异地甚至境外取款,导致被骗赃款“查询难、冻结难、追缴难”,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无法挽回。
一是发卡泛滥、实名制不落实问题突出。金融机构在办理银行卡业务中把关不严、为不法分子赃款套现和逃避打击提供了便利。据统计,全国公安机关共收缴2万余张涉案银行卡,涉及各大银行,无一是以犯罪分子本人身份开设的。有从农民工、大学生手里购买身份证件批量办理,有网上收购,也有用拾捡、偷盗及伪造的身份证件办理。目前已出现专业地下办卡卖卡公司,诱发潜在的社会危害加剧。
二是网银转账业务的安全漏洞问题凸显。犯罪分子大肆利用网银转账无金额限制、无次数限制的漏洞,将骗取的大额赃款快速层层转账,最后通过分布在各地的A T M机提取现金,达到短时间内占有赃款、规避打击的目的。
三是现行查询制度严重滞后。电信诈骗案件往往一案就涉及数十甚至上百个账户,涉及数个省份多个地区。按照现行金融机构协助查询规定,办案单位必须派员带着法律手续原件逐一到开户地调查,公安机关为此投入了大量警力、财力,消耗极大,还贻误破案时机。
2008年6月2日,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沈某被人冒充扬州市电信局、扬州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以沈某办理的电话欠费、涉嫌洗黑钱为由,骗取钱款100万元。经查,本案100万元现金在1个小时内就被犯罪分子通过网上银行分别划转到33张银行卡中,这些银行卡大多数由团伙中专门负责开卡人员在深圳、山东青岛、潍坊等地开户。为了调取上述全部银行卡的开户资料、交易记录、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使用情况,专案组不得不安排多路警力出差相关开户地,才获取到了犯罪分子在厦门、海口、青岛、北京等地分别取款、转账或者查询的交易信息1000多条。但案件中的银行卡开户资料均为虚假信息,且在等待了十五天后才得到银行部门反馈的涉案银行卡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关数据。
四是事后救济措施名存实亡。紧急止付、快速冻结是最大限度挽回群众损失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银行对紧急止付的有关规定已远远不能适应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需要。往往侦查员还在途中,赃款早已被不法分子转移取走。据统计,各地公安机关依法冻结的资金还不足被骗金额的10%。
此外根据金融系统规定,对于被冻结的赃款,需法院出具判决书才能返还受害群众。近年来,公安机关侦办的跨国及跨大陆、台湾地区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中,相当部分的犯罪嫌疑人潜藏在境外,未能抓捕到案。尽管公安机关冻结了一批赃款,由于案件难以进入审判程序,受害人一直拿不到钱,群众意见很大。为了保障受害人财产安全,办案地公安机关还要每隔6个月派员到开户地续冻一次,只要案件一日不破,就要无休止地续冻。
电信诈骗:正在形成职业犯罪群体
近年来,利用手机短信、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日益猖獗,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上当受骗者众多,群众损失惨重。“日趋猖獗的电信诈骗犯罪,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黄祖跃说。
电信诈骗网络群由三大群体组成
2009年9月9日,浙江宁波市群众周某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冒用人民银行温州分行和温州市公安局名义,称其家中电话欠费并涉嫌洗黑钱,需要她将账户资金转账到安全账号内,骗走周某人民币9.4万元。
接报后,宁波警方立即开展侦查,很快查找到诈骗电话线路的支撑点在境外某台服务器上。警方查明,仅2009年8月至10月,通过该服务器进入大陆的诈骗电话达100多万个,浙江、北京、福建等10多个省市400名群众受骗,涉案金额达3600多万元。
浙江省公安厅将此系列案件列为专案并展开进一步侦查。经查,这个电信诈骗网络群由三大群体组成:第一个群体是电信诈骗集团,拨打诈骗电话的犯罪窝点多设在台湾或国外;第二个群体是为电信诈骗集团提供通信线路、服务器和软交换平台等技术支撑的通信运营商、经营业者;第三个群体是为电信诈骗集团转移赃款的取款人员。这三大部分群体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相互之间通过非接触的资金付费方式维持诈骗网络的运转。
今年6月21日上午10时,经数月缜密侦查经营后,公安部指挥调度大陆17个省市区公安机关与台湾警方采取同步行动,成功摧毁了这个特大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网络群,抓获犯罪嫌疑人148名,捣毁诈骗窝点及地下洗钱场所57处。这是近年来大陆公安机关打击电信诈骗团伙最完整、最彻底、最成功一仗。
源于台湾迅速蔓延全国
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家、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金大志介绍,电信诈骗借助固定电话、手机、手机短信、网络等通信传播介质,发布、传递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的一种犯罪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手机短信诈骗、电话诈骗和网络诈骗。此类犯罪突出的特点是,以非接触性的方式作案,整个犯罪过程中,不法分子与受害人不用打照面就能完成犯罪。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此类诈骗最早源于台湾,从1997年开始兴起,最初以“刮刮卡”中奖、六合彩中奖等形式诱骗民众上当实施诈骗,至2003年,犯罪嫌疑人利用手机、网络电话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已泛滥成灾。由于台湾警方打击力度加大,台湾骗子在2003年后开始潜入大陆,盘踞福建泉州、厦门等地建立诈骗窝点,并招募发展一些懂闽南语的无业人员充当一线话务员,实施诈骗活动。
从2003年至2009年期间此类犯罪的突出特点是实施隔岸诈骗,钻两岸司法协作的空子和漏洞,以逃避打击。在大陆设窝点,通过拨打网络电话,诈骗台湾岛内民众;在台湾建窝点,通过拨打网络电话,诈骗大陆民众。此后一些国内的不法人员开始效仿这种手法实施诈骗,屡试屡爽,迅速发展蔓延,祸害全国,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群体,目前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手机用户都收到过诈骗的短信或电话。
发案增长迅猛已成突出问题
近年来,诈骗犯罪案件发案快速上升,危害日益严重。2009年,全国诈骗案件立案38.1万起,造成财产损失113.6亿元,今年1至4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诈骗案件10.8万起,造成财产损失41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0%、69%。其中增长势头最猛的是电信诈骗犯罪。呈逐年多发高发态势,发案和财产损失金额成倍增长。
今年3月29日15时许,在深圳开公司的王先生在家中接到一个自称是东莞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诉王先生,他在东莞开通的一部固定电话和他深圳家中固定电话绑定,现已欠费2000余元。王先生清楚记得,家中电话没有绑定或欠费。此时,对方建议王先生报警,并热情为他将电话转接至“东莞市公安局”。
电话中自称“姜警官”的男子告诉王先生,他的电话信息可能被人盗用,涉嫌从事非法洗黑钱,现案件已移交至检察院。“姜警官”再一次热情地将电话转接至“市检察院”。一位姓陈的“检察官”证实了“警方”的说法,称王先生确实涉嫌一宗“洗黑钱案”,并且目前中央已成立专案组对此案进行侦查,准备冻结其名下的所有资金。“检察官”提出建议,为了证实王先生的清白,请他将其名下资金暂时全部转移至“市检察院”指定的安全账户上,并请他记录了账户号码。
谨慎的王先生特意通过“114”查询了“姜警官”所提供的电话,结果认定确系东莞市公安局电话。打消顾虑后,王先生在3月30日至4月2日三天时间,按照“陈检察官”的指导,先后将自己全部款项2264万元人民币分别转账给36个不同账户。在此后的短短几天内,这些账户内的资金被犯罪分子在境内外多处快速取现。
此案成为至今为止全国电信诈骗案值最大的案件。
警方表示,目前诈骗团伙已经实现了分级作业,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诈骗过程环环相扣,加上通过技术手段更改来电显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据来自公安部的统计,2009年,仅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群众损失就高达10余亿元。北京、江苏等地还屡屡发生百姓一次被骗数百万上千万元的案件,高发时段,仅北京一天就发案近50起,每天经济损失数百万元。由于电信诈骗犯罪多以电话盲拨、短信群发等形式进行,涉及面广,危害者众,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一个突出治安问题。
新“骗术”已衍生出30多个变种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了解到,从电信诈骗诞生之日起,骗子的各种骗术就在不断花样翻新。每过一两个月,警方就会接到举报新的“骗术”,至今已衍生出30多个变种,有中奖、汽车退税、信用卡消费、冒充熟人、绑架勒索、直接汇款、电话欠费、灾区募捐、网络购物、股票走势预测、彩票中奖等等。警方都会根据掌握的情报,及时通过媒体对社会作出预警信息通报。
反诈骗专家认为,虽然“骗术”名目繁多,但本质却只有三类,馅饼类、亲情类和震撼类。馅饼类是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以中奖、退税、预测股市等名义,引诱事主汇款转账;亲情类是利用人们为亲人好友担心的焦急心理,欺骗事主汇款转账;震撼类是利用人们遭遇意外打击后的大脑短暂空白,操控事主汇款转账。一个“骗术”往往综合运用两类心理,增加迷惑性。
警方表示,绝大多数诈骗犯罪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从相关案件来看,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广大市民对有关电话功能的不熟悉、有关职能部门运作机制的不了解因素实施诈骗作案。因此,民众知悉银行、法律、税务等方面相关的知识尤为重要。
此外,犯罪分子之所以诈骗得逞,往往是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掌握了被害人的有关个人信息,利用被害人发个人信息做文章,让被害人不由得不信,从而落入犯罪分子布好的圈套。因此,公民必须要养成保密意识,防止个人及家庭的重要信息外泄。
观点
专家:当务之急要尽快建立协作机制
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家、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金大志
尽快开展电信、银行行业自查自纠和清理整顿专项工作。电信部门全面清理整顿相关电信业务及产品,强制关闭所有民用非法透传通信线路(即任意显号),封堵嫌疑电信诈骗短信,封停电话多重呼叫转接业务,规范完善对网络电话的管理;各家银行着重整顿代办银行卡和多级转账等问题,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尽快从技术上解决网银多级转账出现的问题。通过专项清理整顿,完善监控体系,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建立行业管理长效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铲除电信诈骗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黄祖跃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协作机制。协商建立由各级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工信职能部门、各大通信运营商以及各大银行负责的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协作机制。相互通报工作中发现的犯罪线索,研究采取针对性防范控制措施。
同时建立快速查询止付冻结制度。由人民银行、银监局统一部署,全面开放银行异地查证权限,明确紧急止付、冲正、快速冻结等事后救济措施的渠道和操作办法。研究建立对新开发的通信增值和银行转账、支付等业务的风险评估制度,让公安机关了解新开发的项目,并进行安全评估、论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封堵安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