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图文频道 >

李宁换标用意何在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4日 09: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湖北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为配合全球市场的拓展,李宁公司在第三季度开始更换新的LO-GO,产品涉及李宁运动鞋、服饰、配件及球类等全部产品线,同时全球李宁专卖店和企业VI都将使用此新标志。同时,李宁将启用“MakeTheChange”的新广告语替代原来的“一切皆有可能”。

  这多少表现出李宁的努力和变革决心。

  “十面埋伏”的潜在威胁

  这些年对李宁而言,可谓喜忧参半。通过赞助奥运会,销售收入得到一定的增长,但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改变。

  2009年,李宁以约83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位居中国体育用品业第三名。不过,这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因为威胁正在向李宁扑面而来。那就是耐克今年一季度的快速增长以及“混血儿”KAPPA的后来居上。尤其是KAPPA中国区销售额由2005年不足1.5亿,飙升至2009年突破40亿人民币。

  更值得担忧的是,PUMA、锐步、NB、FILA、美津浓、YONEX等国外品牌,仍然在竭力渗透中国市场;而以“安踏”、“361°”为代表的“小弟兄”们,在二、三线城市的抢夺,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形势如斯,李宁再不采取点措施,可能一、二线城市还没打下来,把三、四线城市也丢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连前三的位置都保不住。

  问题在于品牌内涵的稀释

  个人认为,李宁更换LOGO,必定有它合理的原因。无论是国际化也好,还是为了打造“90后李宁”,对李宁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LOGO的好坏,更不在于广告语的好坏,而在于品牌内涵的稀释。

  10年前,谈到李宁时,可能所有人的感觉它是中国的耐克。而今天再提李宁时,人们会有什么感觉呢?因为真正的耐克就在身边,李宁不再是中国的耐克了,甚至更糟。

  然后,我们在问消费者“李宁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的时候,可能绝大部分人也是答不出像样的答案,可能会说“把LOGO去掉了,可能看不出谁是谁的产品”。这就是问题。

  笔者认为,李宁在最好的创建品牌时期,却没有与耐克、阿迪达斯进行有效区分,在产品设计层面与他们雷同,只是在价格上比他们更便宜而已。这就导致李宁“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陷入“上面打不过耐克,下面打不过地摊货”的困局。

  大家有没有想过,耐克近期的销量为什么上升,而阿迪达斯的销量却下降?“看热闹”的人会说“耐克的宣传更好”,而“看门道”的人却会说“阿迪达斯与耐克长得太像了”。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营销界,一个物种跟另一个物种长得太像的时候(或靠得太近的时候),其中一个必将会衰落。阿迪达斯的问题就在于此,同样没有跟耐克有效区分,至少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成为耐克的“替补品牌”,也就是说,人家买不到合适的耐克产品时才去考虑阿迪达斯。这种角色不得不让阿迪达斯陷入困局。

  因此,李宁借用这次“变脸”的契机,应该把核心工作放在品牌战略的“变革”上,一定要与耐克、KAPPA进行有效区分,更要把自己从那些“地摊货”的队伍里拯救出来。

  改变在于产品设计上的突破

  怕定高价,是我们本土品牌的通病。就怕定了高价,消费者就不买。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海尔的产品不比进口品牌便宜,青岛啤酒也不比进口啤酒便宜,蒙牛特仑苏也不比进口牛奶便宜,但为什么就能卖得好?难道这些行业就特殊到“例外”的地步吗?显然不是。

  当今的消费者基本上走出“饥饿”年代,他们不买你的产品,不是买不起,而是看不起。尤其,80后、90后的消费者更是如此。他们为了让自己更加体面,哪怕分期付款也要买“LV”、“D&G”。

  李宁在新的广告里高调提出“你不了解90后”。也许,我真的不了解90后,但我坚信耐克了解,KAPPA更了解。李宁未来的改变,重心根本不在于“改变广告语”,而在于产品设计上的真正突破。

  怎么突破?放弃跟随耐克、阿迪达斯,瞄准KAPPA,并与其背道而驰,站到它的对立面去吸引,那些不太喜欢KAPPA的90后,而且在价格上也要与KAPPA看齐,甚至比它更贵。因为,虽然KAPPA没有提出“90后KAPPA”,但人家的目标消费者早就是90后了。

  90后凭什么一定要买李宁?又凭什么信任“李宁就是90后的最佳选择”?这两个问题正是李宁目前要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是简简单单地聘请几个国外的运动员来代言品牌,更不是把中文广告语换成英文广告语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变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