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证券市场 >

温家宝阐述十二五规划建议基金抢筹概念股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 09: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聚焦十二五】

  温家宝阐述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关注产业】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金融改革的内容

  “十二五”能源输送格局将生变

  水电未受“冷落” 十二五主攻大项目

  “十二五”将全面推动IPV6部署

  上汽二手车市“跑马圈地” “十二五”旧车交易将翻倍

  围绕产业升级 生物医药“十二五”配套政策将出

  【基金掘金十二五】

  基金“按图索骥”十二五掘金路

  解禁潮前细淘金 基金抢筹创业板“十二五”概念股

  温家宝阐述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华社

  新华社28日受权全文播发温家宝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说明》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行情危险!散户应该尽快离场? 哪些股票值得满仓买入? 某些股很可能还要涨50%! 机构资金目前已发生大变化   《说明》指出,《建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说明》指出,《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目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长短结合,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二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这就使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更加突出,并有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和抓手。

  《说明》指出,《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说明》指出,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行情危险!散户应该尽快离场? 哪些股票值得满仓买入? 某些股很可能还要涨50%! 机构资金目前已发生大变化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14)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发展高速铁路,加强省际通道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完善港口和机场布局,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17)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21)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2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软件、转基因新品种、新药创制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28)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发明创造。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29)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30)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3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

  (3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3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38)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0)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4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42)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4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4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45)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46)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47)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48)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农业国际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49)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5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5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52)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5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54)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六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两岸关系发展基础,推进两岸交往机制化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55)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深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企业正当权益。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56)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基金“按图索骥”十二五掘金路

  ■基金视点

  ⊙记者 仲珩 ○编辑 谢卫国

  27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着十二五长卷的徐徐揭开,基金又开始进行布局怎样的掘金路线图呢?

  东方基金认为,结合本次规划建议的核心重点——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收入分配改革——不难看出,以下投资领域将成为未来市场机会关注的焦点:

  一是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概念上市公司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政府资源的倾斜与支持,其发展速度也会远远超过传统行业。

  二是以酒店旅游、食品饮料、休闲娱乐、品牌服装、医疗保健、家电、人寿保险等行业为代表的大消费行业。国家在中长期战略上提出了不断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平衡经济结构,消化过剩产能,这为消费类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三是城镇化、节能环保、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等领域。从近期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在国际货币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煤炭、钢铁、大宗商品等能源要素价格迅速上涨,带动相应品种的股市表现强劲。我国不断持续的城镇化进程,也为对应板块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遇。

  “当前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趋势并没有改变,未来十年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仍可持续,并将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建信基金表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面临转型,我国也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外需增长乏力,外需对经济的贡献已越来越小,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在逐步从出口这一外生性增长向投资消费等内生性驱动力转移。虽然固定投资已接近本轮增长的高点,但是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正在逐渐被挖掘,未来十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仍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的消费行业是刚刚开始发掘的金矿,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无论从人均收入还是从国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来看,中国的消费都正在进入一个加速上升的阶段。”大摩华鑫基金研究总监、大摩消费领航拟任基金经理袁航表示,看好中国消费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未来将采用“深挖细分行业,精细动态选股”投资策略挖掘“消费金矿”里的投资机会。

  袁航表示,之所以看好未来消费行业的发展前景,主要是三大长期因素在支持,即: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政府政策的转变。消费股总体估值已经较高,但袁航认为,考察一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不能仅仅看其在某一时点的估值,而应该深入考察它的业绩能否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

  解禁潮前细淘金 基金抢筹创业板“十二五”概念股

  ⊙本网记者 安仲文 ○编辑 陈羽 谢卫国

  虽然创业板的解禁潮在即,但是部分偏好新产业、新领域的基金经理依然果断买入或增持创业板股票,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的海洋工程装备品种更是遭到基金大量抢筹。当然,也有谨慎的机构投资者面对创业板的高估值和解禁潮压力选择了观望或“逃离”。

  大举布局“海洋工程”

  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十二五”规划中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受到基金经理的重视,创业板中的4只海洋工程类个股成为三季度基金增持的亮点。

  主营船舶导航和海洋监控的海兰信在三季度被国内两大基金公司看中,该股第一大流通股东为华夏基金,通过在三季度增持18万股,华夏平稳增长基金报告期末持有海兰信160万股,第二大流通股股东易方达基金也增持该股至74万股。

  主营海上工程设计、游艇等业务的上海佳豪更是遭到专户投资经理的“疯狂”买进。上海佳豪披露的三季度报告显示,招商基金旗下的5只专户“一对多”产品集体现身该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述“一对多”产品在三季度末合计持有上海佳豪超过150万股。

  招商基金的旗下专户还重点布局了另一主营船舶业务创业板股票——太阳鸟,该股曾在今年10月中旬公告其获得国家海洋局的重大合同订单。而在其公布的三季度报告中,招商基金的两只专户“一对多”也合计购入33万股的太阳鸟;除了招商基金,银华旗下的基金也疯狂买入,银华核心价值、银华内需精选基金合计持有129万股的太阳鸟。

  主营船舶机电设备的金龙机电也有不少基金经理参与。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博时价值增长二号基金分别为该股第一大、第二大流通股股东,合计持有金龙机电超过300万股。

  社保基金“分道扬镳”

  社保基金601组合可能是整个三季度最为看空创业板个股的社保组合,该社保组合二季度布局的创业板个股普遍遭其减持,减持的对象包括三维丝、福瑞股份、吉峰农机等,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遭601组合减持的个股普遍遭到基金的反向增持。以吉峰农机为例,汇添富旗下的两只基金均在三季度现身其中,合计持有54万股的吉峰农机。

  显而易见的是,创业板的解禁引发了社保基金判断出现分歧,相对于社保601组合的谨慎策略,社保基金106组合三季度买入荃银高科18万股。社保基金109组合三季度购入了中能电气36万股,同期还增持海兰信17万股。此外,交银施罗德先锋、交银施罗德主题优选也在三季度现身该股股东榜单。社保基金603组合则布局了锂电池材料领域的当升科技,603组合持有该股20万股。

  基金投资创业板分歧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公司在参与创业板中逐步“拉帮结派”,阵营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基金公司投资创业板的活跃度方面,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交银施罗德等较为活跃,而博时、南方、大成、鹏华等基金公司相对谨慎,后四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较少的参与了金龙机电、三维丝、合康变频等创业板股票。

  以较活跃的交银施罗德基金为例,其三季度集中布局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天源迪科,旗下交银施罗德先锋股票、交银施罗德蓝筹股票、交银施罗德精选股票等5只基金三季度大量买进天源迪科,其中交银施罗德先锋股票基金持有121万股,与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存在关联关系的QFII“施罗德中国股票基金”也同期介入该股,持有天源迪科亦超过70万股。

  对于即将到来的解禁潮,基金经理各持己见。汇添富旗下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称,“一批商业模式清晰、竞争优势突出、市场容量广阔且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公司,如果随着创业板出现板块性下挫,将提供诱人的投资机会。”不过,博时基金方面,甚至是主打成长股的博士创业基金的基金经理都认为目前创业板风险大于机遇。该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表示,“对于创业板和大部分中小板股票,由于短期估值偏高,我们选择了等待。”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金融改革的内容

  第一财经日报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十二五”能源输送格局将生变

  李阳丹 来源:中国证券报

  能源大省规划“煤从空中走”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在“2010中国国际煤炭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坚持煤“从空中走”的发展战略。无独有偶,山西省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大省,也在规划扩大晋电外送的规模。业内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输送主要依靠铁路的格局将发生变化,而电网的建设要求将更高。

  谋划“空中通道”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煤炭、风能、太阳能以及天然气的生产大省(区),2009年内蒙古煤炭产量6亿吨,超过山西省成为第一产煤大省(区)。据赵双连透露,预计内蒙古今年的煤炭产量将达到7亿吨。内蒙古的煤炭要运到消费地,他认为,铁路运输优于公路,而更加有效的运输方式则是“煤从空中走”,进行煤电就地转化。

  山西省省长王君在今年的能源博览会期间也透露,山西将大力实施晋电外送战略,加快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热电联产和煤矸石发电项目,变输煤为输电。

  据了解,受山西省政府、山西省发改委委托,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正在负责制订山西电力外送规划。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容和平透露,山西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通过特高压电网向外输送3000万千瓦的电力负荷,每年可实现就地转化原煤5000万吨。

  我国的煤炭主要在西部,而市场主要在中东部,跨地区、长距离运输能源是不可避免的。而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以分省平衡、区域平衡为主,在东部地区大量发展火电,输煤、输电比例严重失衡。据专家介绍,山西省2007年、2008年、2009年输煤、输电比例分别为26:1、23:1和16:1,输电比重虽有所提高,但在整个能源运输体系中的比重依然很低。

  改变能源输送格局

  单一输煤方式的经济性也受到质疑。赵双连表示,近期京藏高速内蒙古至河北段大堵车,其中重要原因是煤炭运输,煤炭价格也因为运输成本而增加200元/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也指出,由于输煤环节多、成本高等原因,秦皇岛到达浙江、江西等地的煤炭最高价格已超过1000元/吨,东西部地区平均上网电价差已达到0.15~0.2元/度。

  为了保证晋电顺利实现规模化外送,国家电网也将加大配套电网的建设。舒印彪建议,将“晋电外送”和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电基地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十二五”电力规划,将一批特高压外送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而据赵双连介绍,内蒙古也呼吁国家“十二五”期间在内蒙古建设最少三条特高压线路,这将能够外送3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力,折合1亿吨煤,同时还能减少东部地区近80亿元的成本,最重要的是还能带动西部地区1000万千瓦的风电送出。

  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还将促进煤炭产业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大基地、大集团、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继续鼓励企业之间资源整合。“‘十二五’我们将紧紧围绕五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田、百万吨以上的矿井来重组企业、重组资源,使我们现有的煤炭企业减少一半以上。” 赵双连表示。

  水电未受“冷落” 十二五主攻大项目

  汪时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就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这项肯定大型水电建设的表态,或许正是许多电力专业人士期望已久的,因为在即将结束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常规水电开工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

  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曾明确,“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水电装机7300万千瓦,到201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2亿千瓦。按照这一目标,“十一五”规划中列举了重点开工的水电站有33座,装机容量7402.1万千瓦。

  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一份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家核准水电站有11座,装机容量2003万千瓦,距离“十一五”规划目标尚有不小距离。影响水电开工的因素集中于移民问题、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

  事实上,水电的发展曾经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上述三类问题对水电建设提出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

  参与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的中国能源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曾对记者表示,水电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他同时强调,积极、加快和有序应该是中国水电发展的指导方向。

  关于“十二五”期间中国水电的布局,曾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间新开工水电将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预计建设投产的都是装机容量较大的水电项目;从我国常规水电发展布局来看,我国水电投产规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和黄河上游,其他中型水电和小水电分布较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等“十二五”期间投产的水电项目基本上都已经开工建设,按照他的估计,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投产。

  “十二五”将全面推动IPV6部署

  ⊙本网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28日表示,根据《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信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将统筹考虑资源、产业、应用、建设、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全面推动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部署。

  张峰表示,IPV6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项重要新型技术应用,也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未来五年,我国IP地址需求量将激增,其中移动互联网为10亿个,物联网预计需求量为100亿个,固定互联网为5亿个,而按照IP地址33%的利用率来推算,我国未来IP需求量为345亿个。但是,现有IPV4能够提供给中国提供的地址只有2.2亿个。

  张峰表示,向IPV6过渡是目前国际上应对IPV4地址资源短缺相对成熟的有效措施,“我国地址资源短缺压力尤为突出,要加快IPV6相关研究和部署。”

  他说,近年来通过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我国在技术标准、产业、网络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互联网相关建设中,已要求设备具备支持IPV6功能,有的企业已制定并实施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计划。

  张峰指出,“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核心网络,用户的接入设备、终端、应用、网站、软件等各个环节的同步建设和改造迁移,需要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因此必须加强统筹引导。”

  广州证券林穗林认为,IPV6将对相关行业带来深远影响,从受益时间顺序上看,最先受益的将是基础网络设备商,其次是IT支撑系统及业务平台的供应商,最后是终端和内容供应商。

  上汽二手车市“跑马圈地” “十二五”旧车交易将翻倍

  到二手车市场掘金去!

  在众多车企肉搏首次购车消费市场之际,眼明手快的上汽集团大步迈向了二手车市场,连设两家二手车经营公司。业内人士指出,与新车相比,二手车市场正处于价值洼地,正是投资二手车市场的最佳时机。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指出,二手车即将成为下一个五年中最有看点的市场,预计2015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将达千万辆,实现翻倍。

  ⊙本网记者吴琼 ○编辑 王晓华

  昨日,上海诚新二手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注册资本金为3500万元,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销”)、通用汽车(中国)、上海通用汽车分别持股34%、33%和33%。上海诚新二手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拟在全国“跑马圈地”。2011年,其将建4家卖场并投入运营;未来5年内形成约20家二手车的卖场网络。而就在一个月前,上汽销推出了安吉二手车品牌,集汽车收销、经纪、置换、拍卖、评估等于一体的传统营销模式,且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

  上汽二手车市场“跑马圈地”

  作为国内龙头汽车集团,上汽集团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近来,上汽集团已经在二手车市场连落两子。对此,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销董事长叶永明表示,两家公司侧重点不同。安吉侧重于吸引消费者购买二手车,诚新侧重于吸引消费者购买上海通用汽车的新车。 据统计,国内汽车以旧换新的频率正在加快,2009年成交的二手车60%至80%是4至6年以内的车型。这部分车主正是上汽集团寻找的目标客户。

  叶永明表示,从新车切向二手车市场,从首次购车者切向二次购车者,以二手车业务推动新车销售,正是上汽集团筹划已久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未来二手车将成为上汽销重要的利润来源。上汽销将成为上汽集团打造的汽车服务航母。而另据记者了解,按照集团规划,其旗下所有二手车业务均将最终整合进入上汽销。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二手车业务的利润将远远高于新车销售。据悉,二手车的利润通常能达到16%至19%,新车销售的利润仅为5%至8%。这主要源于新车竞争非常激烈。

  二手车步入黄金投资期

  “现在是投资二手车最好时机。”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表示,“二手车业务增长趋势已现,但市场远未达到饱和阶段。正是大有作为的最好时机。”

  在丁磊看来,二手车交易增速不及新车,正为二手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尽管近7年来,二手车交易量与新车销量的比例由1:6上升至1:4,但与国外成熟二手车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发达市场的二手车与新车比为2:1或3:1。罗磊表示,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二手车市场即将从慢跑步入高速增长期。预计2010年中国二手车流通需求将达470万辆,实际交易量突破400万;2015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将直指千万辆。

  据了解,二手车市场已经初现盈利效应。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在投资51汽车网5年多后,该汽车网今年实现盈利了。”2005年闯进二手车市场的51汽车网,终于在5年后步入良性增长,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上半年已经开始赚钱。

  与苦苦经营的51汽车网不同,上汽销的二手车业务阻力较小。上汽销高层表示,第一,安吉、诚新这两个品牌均经营了5年至8年,已经有相当高的品牌认知度。第二,背靠着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且旗下有众多4S店的合作渠道及专业服务体系,开展二手车业务水到渠成。

  围绕产业升级 生物医药“十二五”配套政策将出

  宦璐 上海证券报

  北京为什么在同一天启动三大超过十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项目?

  为什么一家老牌医药公司号称要用5-10年的时间,投资亿元,期待彻底转型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

  为什么目前国内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生物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至今已突破了22个?

  为什么联想创投的高级副总裁周宏斌表示:投资生物医药产业,再多的钱都不够?

  如火如荼,牛气冲天。用什么热切的词来形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可能都不为过。

  被列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将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产业链,并承载着促使传统医药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10月25日,记者从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三个10亿元生物医药项目在本市开工建设。同一天,国内最大医药公司——中国国药集团(下称“国药集团”)宣布旗下中生集团及其下属兰州、武汉、长春等六大生物制品所已确定整体上市。

  与此同时,云南省公布“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力争达到上千亿规模。

  上海、北京也纷纷酝酿出台自己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上海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底,使生物医药行业经济总量达2000亿元。扶持10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100个销售额超过亿元、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而北京力争未来3年把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现在的不到4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

  2010年下半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势头如新兴之火,颇有燎原之势。

  点燃火苗的是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七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生物医药是未来10年的朝阳产业已经毋庸置疑。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预测,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到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达到40000亿元的规模,超过日本和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多重利好政策即将推出

  相关专家指出,《2010-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年底前有望出台。与此同时,一批配套政策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有望提前面市。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入政策受惠期。据芮国忠介绍,“从宏观的新医改政策全面实施、基药扩展版、新版GMP(药品生产管理标准)、生物医药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到细化行业的《重大传染病专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新管理办法》、《中药注射液的689新技术标准》等政策,包括各地的生物医药扶持政策,都有望年内出台。”这些利好政策“不仅来得猛,而且集中,将重新构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

  中国医药工业信心中心主任钟倩向上海证券报表示,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提出九大重点工程,其中第一项是发展生物医药以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升级,并给予资金扶持。“为促进医药行业产业升级的目标,配套政策不久将出。”

  新版GMP(医药行业制药标准)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待出配套政策之一。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药品质量保障体系升级是医药产业整体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决定药品安全有效的一个基础。“修改版的GMP已经通过,正在走程序,也将有望近期出台。”

  钟倩告诉记者,新版GMP有三年的过渡期,逾期不能达标的企业,即被勒令整改或者停产。“GMP对医药制造公司的软件要求有大幅提升,这一直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软肋。”

  除了制药标准,新药品的产品标准也在升级过程中。“在这个五年规划中,国家将有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来推动药品产品标准提高。其中包括中药,中药注射剂,生化药注射剂,包括原料药与制剂杂质控制和溶剂残留,另外还有一些新的检验项目和方法。这些都有比较大的变化,也可能会出台一些新的现代中药的产品标准。” 于明德表示。

  同时,为提升创新能力,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与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同时出台的还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扩大到105亿。首批300个中标项目预计也是年内宣布。单个药品开发项目的扶持资金规模从100至1000万不等,技术开发平台的扶持规模则从1000至6000万不等。这些政策都将“诱惑”企业加大研发

  此外,据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药处郑忠民副处长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新管理办法》进行会商,以期明确“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业化定位。”

  高增长率、高利润率的双重诱惑

  于明德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这些政策将积极促进我国生物医药的高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令人期待。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对记者指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将保持飞速增长。“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销售收入达到了753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使其成为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利润增长率高达70%,高发展速度和高利润增长率也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新兴产业中最为瞩目的对象之一。”

  在政策引导和高利润、高增长率的刺激下,一批传统的中国医药公司也将向生物医药公司变身。

  一家以生产中西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医药公司老总向记者表示,公司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彻底转型为生物医药公司,并已在研发上投入巨大资金。他透露,“为精制乙脑疫苗项目的研发投资达8000万元,2年内将上市销售;人源化抗肿瘤坏因子的单抗项目的总投资为10亿元。”

  生物医药项目的投资也为传统医药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利润增长。据健康元副总经理钟山介绍,目前采用生物催化方式在河南焦作生产的头孢抗生素中间体7aca已经获得很大成功,该项目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也是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我们用大豆、玉米发酵来生产7aca,对环境无污染,目前产能正在扩张中。”

  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中国最大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公司相关人士就向记者提出,在生物电子医疗器械领域存在产业配套、技术标准缺失、以及外资公司挤压的问题。他向记者表示,可以预见的是,10年内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对大型龙头企业,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服务,打造公共研发平台,以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眼下,各地的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生物医药产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并已经纷纷出台倾斜政策。

  据深圳科工贸和信息委员会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该市将对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给予总额超百亿的发展资金。“很快第一批生物医药35个支持项目将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