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物价“组合拳”怎可不打油企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7日 09: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权威人士15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近期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已引起高度关注,有关方面最近将出台政策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组合拳”,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中国证券报》11月16日)

  在物价节节攀升的巨大压力下,依照惯例,行政干预在所难免。表面看来,这个干预措施倾向了民生,但物价上涨往往并非单一产品价格的“基因突变”。极为吊诡的是,不知是媒体报道的无意疏漏,还是国家发改委的本意使然,在这些干预对象中,居然不见石油行业。

  紧缺导致成本上升,又必然向其他产品传导。而越是能源这样的基础性产品,其传导面必定越广,影响也必定越深远,对并不缺专家学者的管理部门,这样的浅显道理应不难懂。而“柴油紧缺势必带来物流成本的上升,这是因为成品油价的上调将最终会传导到农产品、工业品与生活必需品等产品上,这部分产品最终将会以涨价收场。(《中国商报》11月16日)

  从这一视角看,如果不解决石油这类“上游产业”紧缺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单单在末端产品上限价打击,很难说不会造成市场上产品的短缺,毕竟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生意,最终受伤害的依旧是广大消费者。

  尽管此前有石油行业人士信誓旦旦,称此次油荒“有一半以上的因素是拉闸限电”。限电问题确可商榷,也可能给石油供需造成一定压力,但亦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日与两大公司下属分公司因油源问题交涉中得知,这些分公司油库里有油,但不对外批发”,有的则要求与汽油按照一定比例搭售(《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2日)。试问,这与“囤积居奇”有什么两样?

  滑稽的是,几乎每一次“油荒”之时,总见垄断油企“加大生产力度,大力提高产量”的“大局意识”,其情不可谓不感人。然而,纸包不住火。“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原油总需求量约为3.93亿吨,其中全年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量为2.038亿吨。然而,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77亿吨,居世界第二,炼油能力显然已经‘过剩’。而近两年来,中国建成投产和正在建设的炼油能力可达5000余万吨,炼油能力过剩的局面正在‘加剧’”。(《中国经济周刊》11月16日)明明是炼油能力过剩局面正在加剧,油企居然贼喊捉贼地大呼小叫挖潜解救“油荒”,荒唐笑料的背后,是民众与社会经济屡屡被绑架的艰难,这还不谈国家公共财政对油企的巨大补贴。

  只要稍加浏览媒体报道,很多事情根本就无须太多专业知识便可一窥全貌。这表明,我们根本不必在事实认定上一再绕弯弯,浪费公帑与时间。具体到国家发改委对物价的管控问题上,打蛇打七寸,如果对油企导演“油荒”一事置之不理,乃至放之任之,垄断巨头根本不可能主动放弃这些唾手可得的利益。在这方面,公众吃过的苦头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