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理财 >

通胀下的省钱经:距离不是问题 价格才是硬道理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4日 09: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解放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超市里牛奶买四送一,比原价便宜25%,两位主妇一拍即合,按需购买。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些时下流行的谐音词汇全因涨价而生,听来好笑,但笑过之后备感压力。

  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今天众人关注的焦点。朋友聚餐,聊的是这家餐馆菜价又涨了;网络上物价帖满天飞,晒的都是各网友的交通费、餐饮费、房租房贷等。更有人成了“海豚(与囤同音)族”,日前买进了一大堆油和米在家囤着。

  消极抱怨不如积极省钱。在互联网日益改变生活、资讯日益发达明晰的当下,充分发挥信息的力量,互帮互惠,不失为一条缓解通胀预期压力的路径。

  放平心态,集思广益,应对焦虑有妙招。

  

  团购网站,人多力量大

  所谓团购,其实并非新鲜词。然而2010年互联网当红的“团购”,指的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兴模式——团购网站,每天只团购一款或少数几款产品。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国内团购网站数量已经飙升至480家,并且仍然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10年底有望达到880家。

  品牌奶茶,仅售1元一杯;南京西路梅龙镇广场的西餐,两人只需68元;含牛蛙、排骨、羊肉、鱼肉、水果等的双人火锅套餐,仅仅32元……人多力量大,团购网站本身很能证明这点。

  餐饮、足浴、电影、美发……“千团大战”,涵盖了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几乎所有商品。从事广告行业的沪上白领小杨昨天告诉记者,他和他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都从今年6月起成为“团友”,最初是由于风尚,每月团购一两单,渐渐伴随物价上涨,就发展成了每周团购一两单,“既能节省生活成本,又能尝试一些好玩、新鲜的生活方式,两全其美。”

  一个崭新的行业横空出世,在让消费者享受低折扣的同时,也为商家提供较大收益的互联网推广。有人说,它没有被规划也没有被振兴,它只是因市场的需求而生。以国内率先仿照美国同类网站创办成功的美团网为例,今年3月成立后的上海站试运行首单团购,单价12元,当日只有105人参与;而仅仅半年后,美团网一个单价49元的DVD商品,当日多达16456人购买。

  团购的规模与日俱增,团购导航网站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团友”开始习惯,把某个团购导航网站放进电脑收藏夹。小杨说,现在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导航网站,这样能看到许多团购网的产品都集纳到了一个网页上,相当于在逛团购超市。

  当然,一旦团购的量超出或接近商家接待能力的极限,服务质量就很难保证了。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小李上周末与男友到徐家汇一家电影院消费,他们所持的正是某团购网站的验证码。这家团购网的“双人超值观影套餐”销售火爆,两天内卖出了6万份,即12万张电影票。小李印象深刻,当她到售票处换票时,“人山人海,工作人员手持喇叭不断重复:《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票基本售完,最早只能买到9点40分以后的场次,请各位合理安排时间。几乎每一对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都问工作人员:团购券在哪里兑换?”

  “想看的电影没看上,位置也不好,以后真不应该周末高峰期来。”小李叹了口气说,观影套餐中还包含可乐、爆米花和冰激凌,不过由于每样食品都有专门的排队通道,而每个队伍都需要10分钟左右,因此有些消费者就放弃了。

  所以说,团购亦“有风险、需谨慎”。近日有份共3000人购买的超值火锅套餐,就因实物与网站推荐不符而遭部分退单。

  第一调查网最近做了个关于团购的调查:43.14%的网民认为,自己“会购买网上高性价比的非必需品”。鉴于此,再提醒一句,东西再好再便宜也还是得理性消费,可别真应了那句“现在年轻人口袋里没有钱,装的都是一张张团购券”。

  

  拼客一族,拼出时尚和温情

  随便上网一搜,有关“拼客”的网页早已上万。不仅有“北京拼客网”、“上海拼客网”、“大学生拼客网”等专门的拼客网站,而且各种论坛里,有关“拼车”、“拼房”、“拼旅游”、“拼美食”、“拼购物”等的帖子,同样层出不穷。显然,“拼客一族”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时尚。在物价上涨的今日,“拼客”,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生活方式。

  记者在某拼客网上看到,衣、食、住、行……凡是能资源共享的任何一项活动,都能“拼”。与团购网不同的是,作为“拼客”,你除了可以自主参加一项“大家拼”的活动,还可以自主发起一项。比如,在“拼旅游”项目中,近期网友点击率颇高的圣诞元旦游,目的地是江西婺源,行程3天,基本费用为每人350元。发起人称,满15人便可以独立成团,在截止日期前,随时都可以在网络上向发起人报名。网友“小燕子”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报名参加这个活动,不仅省钱,还能拼出友情和精彩,何乐而不为?平时“小燕子”也常常发起一些活动,“比如拼卡,我办了一张健身卡,全年价格2000元,我通过在网上发帖,找到了3个‘拼客’,这样每人只需支付500元,大大节省了一笔!”

  其实,“拼客一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时尚的年轻人当中了。近期,面对菜价的上涨,一些菜市场也出现了“拼菜族”,他们大多是社区里的中老年人。在闸北区的一家菜市场,家住芷江西路社区的王阿姨,饶有兴趣地和记者分享了她的“拼菜”经历。不久前,王阿姨去菜市场买菜时,发现新上市的大蒜叶很水灵,但摊贩只成捆出售,价格也贵。这可难坏了她,家里就与老伴两个人,买多了吃不了,不买又觉得可惜。就在这时,另一位想买大蒜叶的阿姨拉拉她,“我们为什么不合买一捆,然后分一下呢?”

  正是这一次的经历,使王阿姨萌生了与邻居“拼菜”的想法。她把这一想法告诉左邻右舍,很快得到一致赞同。于是,社区的居民自发开始他们“拼菜”的生活。“我们可以按比批发价稍高一点的价格,买到土豆、大白菜之类的菜,每斤比菜场的零售价便宜好几毛钱。”王阿姨告诉记者,从“拼菜”活动开始到现在,每隔三五天,她们都要去批发一次新鲜蔬菜,“现在,六七家人都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买回来以后,称一下,然后大家挨个分,可实惠了!”

  更有意思的是,平时很少打招呼的邻居们,自从“拼菜”之后,不仅见面开始问候,还常常互相帮忙互相照应。“你说,这个‘拼菜’带来的邻里情是不是很好?”王阿姨笑着说。

  因此,不管多大年纪,不管参加网上活动还是网下自发,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拼客一族”,“拼”出实惠,“拼”出时尚,更“拼”出温情和快乐。不过,记者也要提醒您,乐当“拼客”的时候,还需要练就一双慧眼,保持一份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网上网下,货比三家

  家住宝山大华新村的叶阿婆,每周都要花将近一个小时,细细阅读不同大卖场免费邮寄的价格宣传册,在家里先 “货比三家”。“附近有3家大卖场,乐购近一点,家乐福和大润发远一些”,74岁的叶阿婆说起“省钱经”,表情有些自得,“距离不是问题,价格才是硬道理。”

  据她的经验,各卖场在各个节日或特定日子,会推出特价促销活动,“比如近日都在卖火锅配菜,一样的山药,几个卖场价格都不一样,还有些肉类价格每斤会相差好几块钱。”叶阿婆说,“如果同样的商品价格差距较大,就要留个心眼,可能质量上有差别。”另外,还要注意宣传册上有关物品的细节,鸡翅是一对还是一只,金针菇是一斤还是一袋;如第二件五折其实就是两件七五折,不要被低价冲昏头脑。由于叶阿婆基本上每天都要去社区小菜场买菜,所以对普通农副食品价格了如指掌,“心里对价格要有数,才能货比三家。”叶阿婆说,“我只有看到宣传册上出现特别实惠的价格时才会去。”

  除了比较大卖场的商品价格之外,小菜场之间的价格以及上午和傍晚的价格都“值得一比”。比如同在黄浦区的半淞园街道,徽宁路菜场就比西凌家宅路的菜场便宜一些。记者上周日现场体验,娃娃菜在徽宁路菜场售价每公斤7元,比西凌家宅路的菜场每公斤便宜1元。而两个菜场之间的距离,步行也就在20分钟左右。此外,傍晚的菜价往往比早上便宜。同样在徽宁路菜场,上午10点与傍晚6点,非品牌精猪肉的价格每公斤相差1元。

  在超市卖场看中了商品,还可以上网再比比看。张小姐在一家超市看中某品牌的洗发水和沐浴露,却不急着购买,而是先回家登录名为“一号店”的网络超市查询,发现不仅总价比超市便宜4毛钱,免运费送货上门,还附赠一包价值5.8元的花生;本月中旬大型购物网站淘宝商城大促销,张小姐查询了价格后,赶紧入货一种平时常在超市买的某品牌面膜,“不仅比超市的价格便宜了20多元钱,而且因为网站日销万单忙不过来,发货晚了两三天,所以额外送了小份的爽肤水、精华液”,张小姐兴奋地说。

  除了购物之外,餐饮业的消费同样可货比三家,价格、服务质量都是在消费前考虑的因素。“要省钱,可以用网络优惠券”,季先生说,他在赶去和同学聚会的路上,用手机上网下载了餐馆的优惠券,“牛蛙买一斤送一斤,还有饮料赠送,举手之劳就省了几十块钱。”在他看来,餐饮业的“货比三家”就是比“有没有优惠券”。

  网络购物正成为不少人的消费习惯,同类型的购物网站层出不穷,消费者不仅可以比较网上网下的商品价格,还能比较不同购物网站的价格。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宋先生,最大的爱好便是在网上买书,“同一本书在不同网站可能有5元的差价。”宋先生说,多搜索多比较,对网络购物非常重要。现在还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网站,罗列出同一样商品在不同购物网站上的价格,“网络比价”已经成为一件并不复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