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路权优先,让公交车拥有专用车道,吸引更多人坐公交;加强公交网络建设,让市民换乘无忧;实现公交系统服务信息化”
被戏称为“首堵”的北京正迎来治理堵车的“拐点时刻”。
12月7日,媒体援引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称,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了北京市关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北京市将尽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修改完善后抓紧征求意见,平稳出台,认真落实,使治理措施尽快见效。
由此,关于治堵的具体方案迅速引起了广泛热议。据报道,除了加强轨道交通和公交优先外,可能还包括收取城市拥堵费、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车、“先有车位,才准买车”等强硬措施。
已经堵无可堵
长久以来,北京市的堵车已成为“老大难”问题,更被认为是“大城市病”的典型病症之一。
“真是个好消息。”一位在北京读书的朋友昨日在电话中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感叹,早就期盼着国家能出台更合理的治堵方案,因为“北京已经堵无可堵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尽管消息只有短短几十字,但还是觉得振奋,“这说明堵车问题已经得到了更高决策层的重视”。他认为,国务院的原则同意,一方面凸显了北京治堵的急切需求;一方面从侧面说明只有上升到更高层面,才能真正解决堵车问题。
实际上,除了国务院已经同意相关方案外,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也特地强调了治理堵车的重要性。北京市日前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北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具体做法包括,将制定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研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污染和解决重点拥堵路段交通拥堵问题等。”《建议》同时鼓励就近就业和鼓励绿色出行。
今后不会再堵?
“现在更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喊口号’。”上述分析师坦言。
事实上,关于治堵的具体方案早就在市场展开讨论。最新的具体治堵版本是,北京市仍将延续执行数年的单双号限制,加强轨道交通和公交体系等的建设,还将采取收取城市拥堵费、限制外地人购车等强硬措施。
“从已有信息分析,相关部门还是更多地从汽车保有量角度考虑治堵。”中信建投汽车分析师陈政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北京市机动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469万辆,比一周前的467万辆多了两万辆;驾驶员保有量也达到620.8万人。
为此,陈政认为,北京市汽车保有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带来了麻烦。比如,是否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是否为解决堵车问题的长效机制?“如果仅从‘先有车位,才准买车’这个条件看,显然不具备可执行性”。
事实上,此前就曾有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坦言,从汽车保有量出发抑制堵车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该人士以数据作比较,与2009年全球平均千人汽车保有量140辆的数量相比,中国仅为48辆,“这说明根本问题不在汽车保有量上”。
对于收取城市拥堵费,上海能达投资有限公司分析员陶江河曾对记者表示,“世界范围内,只有汽车消费市场成熟的新加坡和英国实施该方法,市场还远未成熟的中国并不适合。”
还该怎么治堵
“最关键还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地铁、轻轨等捷运措施,让城市公交车系统布局及运营更趋合理。”昨日,招商证券汽车分析师汪刘胜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只有这样的治堵方案是针对所有人利益的,而不仅仅针对有车一族。
陈政表示,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引导,辅以适度宣传,尽量运营好整个城市交通体系;在汽车数量环节上,应从使用层面的保有环节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从购买环节进行抑制。
此外,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也就治堵问题对媒体建议,“首先是路权优先,让公交车拥有专用车道,行驶比小汽车通畅,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坐公交车。其次,要加强公交网络的建设,对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干线及支线公交进行优化,让市民换乘无忧;第三,要实现公交系统服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