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通胀预期下居民消费行为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3日 10: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通胀预期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强弱。当消费者预期价格上升,“替代效应”就会变得很明显。此时,居民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将会减少,消费规模也将缩小,这将不利经济增长。

  ⊙梁达

  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通胀预期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强弱。当消费者预期价格上升,“替代效应”就会变得很明显。对于正常消费品来说,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相对价格上涨,消费者将主动寻找其他可以替代的商品,以降低消费成本。此时,居民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将会减少,消费规模也将会缩小,这将加剧经济下滑。因此,密切关注通胀预期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对于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正确引导和推动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变得十分重要。

  五种消费行为主导城市消费市场

  1.持币待购的观望消费。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因此,当通胀来临或即将来临,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尽可能地减少即期消费。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

  收入预期下降会导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小心谨慎,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比重上升,对产品实惠的重视程度上升,中低端货物与服务更受市场的欢迎。消费者回归现实,品牌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价意义降低,趋优消费大大降低。

  2.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居民对目前价格的涨跌变化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不少居民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消费雷同现象逐渐经消失,并向消费多元化发展,昔日的盲目抢购和攀比消费已不可能重现。消费档次明显拉开,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以有限的收入换取最大的效用成为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选择。

  这一行为在目前消费市场占据重要部分。主要由中等收入阶层组成,是推动整体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主体力量,其收入稳定,基本消费需求已经满足,消费行为比较理性,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消费结构正待进一步升级。对于住房和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关注的是价格,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费主流。这一阶层需求潜力巨大,在任何市场经济环境中,都是消费的主体,是消费总量持续扩张的主要力量。

  3.谨慎的中长期消费。

  该特征表现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深感担心。房价居高不下、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支出预期增强,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谨慎消费心理。另外,目前我国股市低迷所造成的“财富损失效应”,以及国际经济的严峻形势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居民谨慎性消费行为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传统消费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仍然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忌讳“寅吃卯粮”,因而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极限。他们极少“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主张“节俭当前、聚财预后”,偏重远期消费,轻视近期消费,他们一旦有了收入结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积存起来,以作将来购房、养老、治病之用。

  上述因素导致不少居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大量的购买力沉淀下来,以获得“未来安全”需要。目前在城市居民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抱有中长期的消费需求。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大,由于收入水平低,制约了潜在消费的实现,因而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对促进消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4.超前的潇洒性消费。

  如今生活宽裕的高收入居民,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投资意识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居民,超前消费,车、房齐全,注重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日趋明显。在饮食方面,讲究营养和风味,讲吃“精”、吃“怪”。穿着上崇尚名牌,讲究款式、品质和个性。在用品方面主要青睐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产品。

  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外,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出境领略异国风情,成为高收入居民节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

  高收入阶层,是引领消费新潮流、消费上水平、质量上档次的群体,所进行的消费是一种富裕型消费。这一群体主要关注消费的质量,消费方式个性化和现代化,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的重点和热点,高档商品、进口商品、奢侈品已经成为经常性消费内容,但这些消费所占比重过小,并不能解决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对扩大居民消费总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示范和引导作用上。

  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示范效应已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收入不断增加的高收入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这一群体的消费倾向低,但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建立有序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有利于这一群体购买力的释放。

  5.买涨不买落的消费。

  “买涨不买落”是市场经济中的现象。一些消费者从此起彼伏的降价浪潮中悟出,商家打折重点是一些库存积压商品或过季的商品。如有些服装打折是为了增加销售额,完成销售目标和任务。有些商家急功近利,搞一些虚假的打折销售,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使不少消费者产生“越是降价的商品越不购买”的消费心理,这种消费行为已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目前市场的基本走势。

  针对现阶段居民消费日益明显的市场性特征,扩张消费的政策必须立足于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政策力量应变成市场信号。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时,才能正确引导居民科学消费、理性花钱。

  当前,物价上涨正在成为众关注的热点。正确的政策目标选择,应是在适度通胀和较快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同时采取抑制物价上涨的组合拳,例如专门对低收入群体及时给予必要的补贴和保障等措施,以化解通胀带来的矛盾,同时要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

  把握好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四大着力点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居民收入。

  一是要继续增加各级财政对扩大就业的投入,落实好已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培训的各项政策措施,创造更多的与改善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公共部门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从而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二是要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工资分配的监督检查,逐步解决由于体制所造成的行业间、部门间和不同岗位间工资差距过大的问题。

  三是要强化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可以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特别是要关心和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减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

  3.推进消费信贷,促进潜在消费能力释放。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引导居民改变“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从而改变居民单纯依靠自身积累的消费模式。二是要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性与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和发展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要。三是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随着居民的流动性增大,就业、收入状况变化频繁,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势在必行。四是要制定和完善信贷消费的法律法规,保护放贷方与借贷方各自的合法权益,信贷消费需要有规范的动作程序和制度才能健康发展。

  4.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

  一是要稳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要降低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品价格,规范收费,加大监督力度,杜绝乱收费,以促进居民在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均衡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三是要注重对新的消费热点的引导。四是要加大整治、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最大限度地保护居民消费热情和经济利益。五是加强商业网点和电子商务建设,减少消费者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六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使用家电、通讯等现代消费品创造条件。七是改善管理,着力发展文化娱乐旅游等新兴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