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1日 14: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浪博客
对PMI回落不必过于惊慌2010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9%,在连续四个月上升后首度回落,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2011年1月1日新华网)。 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之一。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从2010年全年来看,中国PMI在第三季度以前一段时间内曾经在低位运行,一度接近50%。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声音此起彼伏。对此,宏观政策上以刺激消费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启动或者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措施延长期限。从8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PMI开始止跌回升,一直延续到11月份,达到55.2%的全年最高值。表明中国经济向好趋势正在加强。12月份PMI四个月首次回落,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是中国主动性调控的结果,正好说明中国经济正在按照调控预期和目标前行。最主要有两大影响,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的结果。中国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速度,坚持结构优化,有保有压,从而使得PMI有所反应。二是应对通胀措施的反应。2010年7月份以后中国通胀率开
对PMI回落不必过于惊慌
成本都仍会在高位运行,提醒我们的是,应对通胀的措施不能有丝毫减弱。因此,笔者预测,未来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调控措施仍会频繁使用。这里最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热钱必须有强硬措施,该干预汇率就应该果断干预。另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业人员指数有所回落。本月从业人员指数为51.5%,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较高却不能带动就业的提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心病,关键还是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一方面要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税收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政策调整、宏观调控加力等措施实实在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消除无就业经济增速的弊端。
2010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9%,在连续四个月上升后首度回落,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2011年1月1日新华网)。
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之一。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从2010年全年来看,中国PMI在第三季度以前一段时间内曾经在低位运行,一度接近50%。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声音此起彼伏。对此,宏观政策上以刺激消费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启动或者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措施延长期限。从8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PMI开始止跌回升,一直延续到11月份,达到55.2%的全年最高值。表明中国经济向好趋势正在加强。
12月份PMI四个月首次回落,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是中国主动性调控的结果,正好说明中国经济正在按照调控预期和目标前行。最主要有两大影响,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的结果。中国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速度,坚持结构优化,有保有压,从而使得PMI有所反应。二是应对通胀措施的反应。2010年7月份以后中国通胀率开始上升,物价持续走高,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应对通胀的一系列政策开始密集出台,包括全年6次提高准备金率,两次加息,货币政策加速转向稳健。这对于PMI影响较大。比如此次降幅达到6.8个百分点的购进价格指数,此前曾连续四个月大幅上涨,并在2010年11月份达到73.5%,凸显价格上涨压力。这恰巧证明应对通胀的系列措施正在发挥效果。
同时,12月份PMI为53.9%,仍然处在制造业经济扩张期。相较上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都有所上升。因此,对于12月份PMI四个月首次回落不必过于惊慌。
但需要提醒的是,虽然购进价格指数回落6.8个百分点,但仍在66.7%的高位。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购进价格指数普遍较高,均高于60%,尤其以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为最高,达到70%以上。这些与通胀有关的指数居高不下,说明未来对通胀依然构成不小压力。汇丰银行也提前公布了12月PMI。其调查显示,受访厂商反映,在调查期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持续通胀压力,因此厂商继续通过提高产出价格的方式把上涨的成本转移给客户。购进价格指数仍然居高位,说明生产成本和产品总成本特别是与通胀相关产品成本都仍会在高位运行,提醒我们的是,应对通胀的措施不能有丝毫减弱。因此,笔者预测,未来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调控措施仍会频繁使用。这里最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热钱必须有强硬措施,该干预汇率就应该果断干预。
另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业人员指数有所回落。本月从业人员指数为51.5%,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较高却不能带动就业的提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心病,关键还是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一方面要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税收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政策调整、宏观调控加力等措施实实在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消除无就业经济增速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