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23: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主编:庄严 编导:刘莹 李想 张姝 摄像:樊金峰 毛云李 李慧 景延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小丫跑两会》。今天我采访到了一位特殊的人大代表,她就是来自山西平顺县西沟村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她今年82岁了,她一辈子生活在山区农村,对贫困生活有着自己切身体会。那在她看来,农村扶贫应该在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
小丫:今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山西代表团的驻地,在这里我们要寻找一位非常特殊的代表,她是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到十一届连任的代表,她来自农村,是一位女性,每年她的议案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关注农民朋友生活的改善,她一直在为农村的扶贫,农民的致富而奔走呼吁,那今年她议案的关注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申纪兰 人大代表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小丫:那您今年提的议案是什么内容?
申纪兰:要搞绿色,要搞红色旅游,使我们农村能真正奔上小康
82岁的申纪兰是来自山西农村的一位农民代表,在当选人大代表的这57年里,她所提出的议案涉及到改善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丫:这些年当中,您一直关注的都是扶贫的问题,您为什么对这一点特别关注?
申纪兰:我也是来自农村,我心里头装的是父老乡亲
这位和农村贫困抗争了一辈子的老人,至今还亲自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引资金、上项目。在她的房间里,我看到有许多农民朋友给她寄来的信,尽管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每一封信她都会认真地拆看,渴望富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信件共同的内容。
小丫:他们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
申纪兰:农民最关心修路问题。再一个最关心是奔向小康,富起来。
小丫:还是致富的问题,奔小康。
申纪兰:要有这种项目和引资金把山老区人民富起来,共同走向小康社会,这是群众最关心的一件事情。
申纪兰老人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赢得了许多其他代表的尊敬,在我们拍摄的时候,不断有人过来要求和老人合影,在她的房间里,也不时有代表找上门来请她签名。我注意到,老人在为每个人签名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字迹工整,老人告诉我,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代表和她一起关注农村的贫困问题。其实在过去的50多年里,申纪兰放弃了很多次留在城里担任领导的机会,她觉得只有在农村老家和乡亲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她才能更好地代表农民。
小丫:有很多人大代表他们都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要抽出时间去农村、去工厂去做调研,我觉得您是不用去调研的,因为您天天都在调研?
申纪兰:每天跟群众在一起,他都想什么我也想什么,他都说什么我也想说什么。
小丫: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大多数朋友往上数三代都会发展,我们的祖辈其实就是从田间地头走来的,关注农民,关注农村的扶贫工程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期待。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直是人大和政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今天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特别提到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代表建议的跟踪督办,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和增加牧民收入、西海固地区饮水安全和生态移民搬迁等一批民生问题的解决,得到代表们的肯定。接下来就看看我的同事在宁夏西海固的调查。
记者们的车子在黄土高原上翻过一座又一座光秃秃的山,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人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们来到了距离同心县40公里的田老庄乡梁家川村,今年年底,梁家川村将会整体移民,这排土坯房是马炳志老人住了几十年的家。
记者:两位老人家今年高寿?
马炳志 田老庄乡梁家川村西胡庄社村民
马炳志:74岁。
记者:老奶奶呢?
马炳志:71。
记者:您家里现在有多少人?
马炳志:家里现在有24口人。四个儿子,再就是孙子,重孙子。
马炳志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家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如今虽然是儿孙满堂,但几十年来,一家人的生计,一直让他很犯愁。
记者:你们家有多少地?
马炳志:24口人种着61亩地。
记者:收成怎么样?
马炳志:雨水可以,每亩能达到一百二三十斤。雨水不好,一年就是七八十斤,旱就不收庄稼。
马炳志老人一家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这里十年九旱,完全是靠天吃饭。村里人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还会养些牛羊,能让家里多一些收入。但最近几年,养不住了。
马炳志:旱的没有草,养不住。
马炳志老人告诉记者,在这里最金贵的就是水,吃水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
记者:洗完脸的水再去饮牛
马炳志:吃水困难得很,今年没有水。
记者:多长时间没下雨了?
马炳志:八个月。
八个月没有下雨,去年夏天收集的雨水,早就用光了,春节儿子们回来了才从县城里拉回了水。
记者:家里水还能持续多久?
马炳志:还能持续一个多月。
记者:一个月后怎么办呢?
马炳志:再买水。
由于距离县城遥远,加上西海固地区本身缺水,一吨水从同心县城拉到马炳志老人家需要上百元钱。
马炳志:不好买。车走不说,今年还不老拉,没水拉。一个月光买水就得个六百多块钱。
老人说,村里平时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
马炳志:儿子都打工,媳妇,孙子都打工。
记者:(打工)一年能挣多少钱?
马炳志:一年一个人能挣个,好的能挣一万,不好能挣个七八千。
老人家还告诉记者,孩子们打工的地方离家里很远,每年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一次。家里的60多亩地和孩子们,全靠两位老人和儿媳妇照料着。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老人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因为方圆五十里,只有一所小学,孩子们没有中学可念。
马炳志:我儿子都没上过高中。
记者:上过几年级?
马炳志:六年级。
虽然现在生活有很多困难,但老人最近却特别高兴,春节的时候,村里下了通知,今年年内,村民有希望搬到靠近县城的移民新村去。
马炳志:移民新村在下马关过去那里
记者:想不想把家搬到那去呢?
马炳志:还是想,咋不想。
记者:到外面移民村看过吗?
村民:看过,那儿条件当然好
记者:想不想去那上学?
小朋友:想
记者:为什么想去那上学?
小朋友:那的学生多,有楼房
记者: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朋友:有保暖器
记者:以后想干什么?
小朋友:上县城,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