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供求失衡是如何酿成的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9日 15: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财经》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冀志罡

  2005年下半年,“831”(土地招拍挂政策)大限到期,新项目上市骤然减少,供不应求初露端倪。售楼小姐开始对客户的询问电话不理不睬,购房者开始为了买房托关系走后门。至少从表面上看,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政府并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相反,它将供求失衡的罪责,推到一个根本无法辩驳的群体身上,也就是炒房团。抑制炒房的措施陆续出台。

  彼时,正值中国经济刚刚走出“非典”的阴霾,通货紧缩的阴影也刚刚退去。虽然提出了“双紧”政策,但市场上商品房的供给量,尚未马上减少。过去留存的大量土地和项目,尚在开发和销售中。我记得,当时的楼市供求两旺,市面上可选择的项目很多,价格也还平稳,未见明显上涨。

  然而,到2006年,售楼处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媒体一如既往地炒作阴谋论,指责开发商雇人托市。购房团也开始兴风作浪。大势的逆转在不知不觉中酝酿成熟了。

  楼市由平稳转向暴涨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双紧”调控固然造成了供应量的减少,但仅此还不会造成疯狂上涨的局面。更大的背景是,人民币升值和新一轮通胀周期的启动。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于2005年7月启动,人民币开始缓慢升值。这种渐进调整的方法,等于告诉大家人民币将长期升值。套利资金自然不会错过机会。逻辑很简单,本币升值是本国资产升值的同义词,而容量最大的资产市场正是楼市。

  同时,根据历史经验,本币进入升值通道后,顺差将不减反增,外汇储备也会加速积累。在强制结售汇的机制下,央行要把进来的外汇全部买回来,于是银根日益宽松,信贷开始超速增长,通货膨胀苗头初现。

  这样,把房价炒高的制度条件、政策条件和金融条件,就万事俱备了。但要真正暴涨,还需要一点东风,那就是把房价哄上天的心理驱动力——公众会相信房价将要暴涨,并心甘情愿地入市埋单吗?这最后一步,由地方政府来完成。

  某一线大城市的市长在会见外宾时,公开声言本地房价要大涨;另一市政府则召集各方开会,商讨“把房价哄上去”的办法。在出口制造业中积累了大量现金的民营企业主们,嗅出了其中的味道,首先扎了进去。其操作手法凶悍,往往在一个楼盘购买几十套或上百套的住宅,甚至将整个楼盘全部包下。这当然是地方政府所乐见的。

  其中的利益驱动不难理解。地价房价与地方财政状况紧密捆绑,卖地收入的高低,房产交易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市政当局的财务状况。在“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下,政府炒高房价的动力甚至比开发商还要强。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楼市,随着“双紧”政策下入市楼盘逐渐减少,供求矛盾迅速激化。房产是一项资产,买涨不买跌是基本取向,一旦主流舆论认可了房价上涨的大趋势,那么不可遏止的暴涨就必将发生。我们看到,在2005年之后的几年中,不仅富人,连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只要能凑个首付,都义无反顾地投入楼市。

  从市场的逻辑出发,供求失衡当然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但对于楼市,我们必须追问,供求失衡是如何发生的?房产是资产,需求特征与一般消费品存在本质的区别。一个面包店老板可以大体准确地预测一条街上的面包需求,而一个开发商却很难预测将有多少人来买自己的房子。面包是难以储存的速销品,而房子是可以使用数十年的耐用品,其需求并不取决于当下的居住,而取决于对价格的预期。只要人们相信房价将继续暴涨,他们就会在今天买入房屋“储存”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化也好,经济增长也罢,都不是房价上涨的真正原因。从1995年开始,中国就启动了快速城市化,但当时的房价在下跌;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就一直稳定高速增长,但房价直到2006年才开始快速上涨。房价上涨——或者说房屋供不应求的真正原因,是国内投机资本的大量产生,以及地方政府人为制造的供给恐慌。

  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要鼓励炒房?直接的原因是招拍挂。下期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