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李志林博士
尽管上证50估值已降到10倍、沪深300估值已降到11倍、上证综指估值已降到14倍,已低于或接近于2005年998点和2008年1664点的水准,并属全球股市最低;尽管沪市成交量已持续萎缩至700亿元—800亿元的地量,照理,市场已见估值底毋庸置疑。但市场迟迟走不出底,反而陷入筑底持久战。主要是市场至今看不到“政策底”,反对现有的股市政策感到极度迷惘。
1 扩容大跃进是正常合理还是过度开采
新兴市场扩容是必须的。但人均GDP列世界100位之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仅用20年就走完发达国家股市一二百年的路程,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是不是罕见的扩容大跃进呢?十年来中国GDP翻两番、货币发行量增五倍,房价涨十倍,CPI成倍增长,而股市仅涨400点,正常吗?上市公司急速增加,亿万富翁数量雄踞世界第二,而1.4亿股民却连年亏损,两极分化加剧,正常吗?欧美股市均已大幅收复失地,中国至今在6124点半山腰还下陷三四百点,每周扩容8只新股却仍不动摇,AB股股价不断雪崩,正常吗?凡此表明:扩容大跃进已严重脱离实际,大大超越市场承受力,深深伤害了拥护改革、为中国股市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2 新股破发潮是“市场成熟”还是管理失职
截至6月3日,今年上市的145只新股有117只破发。对此,管理层却表示:“破发有积极意义”、“体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这是荒唐得不能再荒唐的逻辑。如果能成立,那新楼盘完全可以涨到每平方米10万元、30万元,然后“破发”、“大跳水”,引发先期上市的一二手房价雪崩,80%的房子跌破开盘价,再跌30%—40%。这也是“市场机制起作用”?是“房市成熟”的表现?
截然不同的是:从国务院到各部门,不断推出扼制投机、严控高房价的举措。相比之下,凸显证券部门管理层的辩解是多么苍白无力,是明显的管理失职。“三高”发行、发行人和保荐机构的贪婪、管理层失职、一级市场认购者不理性,才是新股破发潮的症疾所在。新股破发潮不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而是对“市场成熟”的亵渎(《人民日报》评论语)。
3 国际板是馅饼还是陷阱
必须承认,近期A股破位、B股连续暴跌,都是“国际板将要推出”的消息直接导致。自证监会主席讲了“国际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的话后,迎来市场一片强烈反对声。上周国务院表态更耐人寻味,用了“研究建立国际板”一词。这表明,最高决策层并不认同条件已经成熟,而是还需要“研究”。
我的观点:1.并不一概反对建立国际板,而是要按照毛、邓、江、胡四代领导人“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的一贯主张,先搞好国内板,再着手国际板。2.搞好国内板的标志是:放缓扩容节奏,扼制“三高”发行,营造财富效应,将股指恢复到与GDP同步增长的水平。那时广大投资者都会赞成建立国际板。3.对国际板上市公司不能期望过高,世界500强未必都有中国企业那样高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境外企业造假者也不乏其例,其造假水平之高、名目之多,靠中国会计师休想查得出来。盲目认为境外企业比中国规范,很容易吃药。4.推出国际板还需考虑对等原则。近期美国证交会明令禁止中国国企去美国上市,制造借口大力打压130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国民企,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投行,开动一切机器看空做空中国,美国还试图采取债券违约方式,赖掉中国1.1万亿美国国债,并使中国4.1万亿美元外储打水漂。此时中国凭什么迫不及待推出国际板?主动伸出头给别人斩一刀吗?何必要在国内货币紧缩下还将真金白银的人民币往外企口里送?5、关于国际板推出的时机,我认为,至少要在通胀回落、货币政策放松、股市重上3000点后。从时间上看,“研究”至少要3至6个月,交易运行测试至少3个月,开户3个月,也是明年上半年了。
4 筑底将是持久战
尽管近期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观点鲜明的文章,如“要重视异质思维”、“要防止塞责敷衍导致矛盾激化”、“政府知错就改远比一贯正确更能取得信任”、“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才是最大的威信损失”,但股市管理层依然对一些错误我行我素,强行辩解。所以,要阻止扩容大跃进,只能靠市场自身。近期出现了可喜现象:中小创业板发行市盈率降到28倍,创业板发行价降到20元以下,新股中签率上升到65%,某新股因询价机构数不足而中止发行。这是大好事。有朝一日,市场会拒绝认购20倍以上市盈率的新股,新股上市后若高于二级市场同类股,没人愿意买。这样就迫使上市企业打退堂鼓,迫使承销商吃不了兜着走,迫使管理层放慢扩容节奏,航母级的国际板新股就更没人要了。
现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底到了,并已倒逼社保、险资、产业资本进场护盘。关键是新股认购者要尽快从迷梦和灾难中清醒过来。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都降到15倍以下了,还认购什么新股,把人民币当桔子皮扔?国外股市历来是老股比新股吃香,对新股的成长性至少要考验半年以上加以确认,才敢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