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光伏发展优势渐显 规模化可期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7日 19: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CUBN记者 周洪博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透露,“十二五”期间光伏行业将保持适度发展,着重优化产业,力争光伏发电成本降至每千瓦时0.8元以下,为2015年后光伏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国内光伏市场潜力巨大

  实际上,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早就预测:今后5-10年,太阳能将成为经济可行的能源。据了解,2010年底,全球太阳能发电累计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新增1500万千瓦以上,而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比三年前降低了一半。在我国,如果不考虑土地成本,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降至每千瓦时一元以下。

  “未来5年,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力争光伏发电成本降至每千瓦时0.8元以下,为2015年后光伏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梁志鹏看来,“十二五”将是光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据了解,“十二五”期末,并网光伏发电装机拟定为500万千瓦,加上分散光伏发电项目,届时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目前在建100万千瓦,未来将以每年100-200万千瓦的速度增加装机。

  亚行去年5月也宣布,到2012年,在亚洲地区支持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应用,包括大型太阳能电站、屋顶光伏系统和偏远地区的独立光伏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亚行3年内拟安排22.5亿美元优惠贷款,带动总量90亿美元的太阳能发电建设投资。

  “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快速增长的新兴太阳能市场。”太阳能专业人士薛怀东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中国太阳能企业还是要立足本国,加强建筑一体化、智能电网融合等方面的技术,不能将希望完全寄予欧美市场。

  储能技术已有突破

  国内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利好表现,让曾经不太乐观的光伏产业凸现一线生机。事实上,国内光伏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并网技术瓶颈的突破。

  据了解,储能技术是将电力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在需要的时候以电的形式释放,这是光伏产业投入应用必不可少的过程。但由于我国蓄电池企业进入光伏产能的时间较短,储能技术一直难以突破,从而导致了光伏产业在实际应用领域的推广。

  但这一状况目前已得到改观。据了解,有一些蓄电池企业,如超威等,已经在技术水平上不断升级和突破,其自主研发生产的风能、太阳能并网储能胶体铅酸蓄电池已通过国家检测,完全可以进入应用领域,在技术上也和国际发达国家齐头并进。

  借助德国Intersolar契机,晶澳近日宣布其所研发的高效多晶电池“晶枫(Maple”正式启动规模性量产。量产后的转换效率平均可达17.5%,最高可达到18.2%。据了解,该项技术利用多晶硅铸锭技术得到了单晶品质的产品,弥补了多晶电池转换效率低,单晶电池产量小等不足。此项技术的突破,使多晶硅铸锭成本大幅下降,有助于促进光伏发电的普及化。

  “蓄电池企业在光伏储能电池的研发,是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到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为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薛怀东如是说。

  未摆脱国际依赖和环保质疑

  光伏企业已在暗流涌动。嗅觉敏锐的光伏制造商和投资商已经在华“谋篇布局”。目前,尚德电力低调成立了中国事业部;英利则通过参与金太阳工程等由政府发起的光伏项目,谋求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地位;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也加大了国内的公关传播力度;天华阳光宣布成立“天华阳光中国”,开始将其在海外电站的经验复制到中国。

  “目前,中国已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要生产基地,并逐步形成了高纯多晶硅制造、硅锭、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以及光伏系统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产生了一批领先国际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但在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也将面临巨大挑战。”薛怀东坦言。

  据介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原料均来自国外。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太阳能电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目前约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在国外企业纷纷加大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后续发展的压力较大。”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光伏产业链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四个相关的行业,目前受关键技术和工艺技术的限制,其中重点行业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上述光伏企业负责人认为,虽然国家提高了多晶硅行业的准入门槛,但多晶硅生产的环保问题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多晶硅生产还没有统一的能耗、占地及环保标准,光伏产品和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尚不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