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孙立坚:“钱荒” 加剧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角逐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 10: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9日讯 随着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钱荒”从银行体系内萌生、在资本市场被放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海内外上市获得巨额资金;民间金融市场异常活跃、借贷利率节节攀高;商品和投资品被游资爆炒。寻找出口的资金在中国市场中左右突围。形成一方面资金“饥馑”,另一方面游资过剩的现象。昨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就相关问题发表博文表示,这种现象是由货币政策转向时期,在通胀预期的压力下,“钱荒”的加剧造成的。他认为,这使得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对方领域激烈抢夺,由此看出中国市场中并不缺钱。文章还着重分析了引发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激烈角逐的重要因素。

  金融资本抢占产业资本地盘

  文章认为,近些年来,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利用其超越监管的“衍生品创新”能力,绑架了各国政府为“金融泡沫”软着陆不得已采取积极的救市措施,从而导致复活的金融资本因为实体经济的低迷状况而没有去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做出贡献,反而纷纷来争抢今天本属于产业资本生存的领地。

  产业资本通胀压力下进行金融投资

  目前通胀的特点是成本推动型的,在遏制通胀有效的手段还没有形成时,加剧了市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催生“以价补量”、“以价胜量”的盈利模式,囤积商品、高息短贷等的企业行为变得普遍起来。于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愈演愈烈。油价、水电煤价的上涨,人民币的急速升值,给其产业生存条件带来很大负担。为平衡这种压力,中小企业便会拿出一部分的产业资本投资到高回报高风险的金融属性的投资或投机中,这更加剧了产业资本“钱荒”问题的严重性。

  流动性泛滥 货币政策转向

  孙立坚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以民营企业出口导向为主的投资方式变成了以各级政府“铁公机”建设和大企业参与进来的地方城市化建设为主的投资方式,虽然在短时间防止中国经济硬着陆,却也带来了后遗症:一些国企和央企利用得天独厚的融资能力和处在产业链上游的优势,将可观的资金投向了楼市等高收益高风险的领域,造成市场流动性泛滥的后果。而政府为了减缓积极财政的后遗症,只好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收回前期投放的流动性。

  扎堆投项目 增加其他产业“钱荒”风险

  近几年,大量的资金都聚集到政府指导的新型战略产业中,很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也为了融资的便捷性,都集中在搞新能源等国家扶持的项目上。行业还没有开始出现实质性的高附加价值增长的阶段,就已经暴露了重复建设的泡沫问题。造成资金过度地集中在强调“创新概念”的企业手中,而给其他产业资本的发展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钱荒”负担。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unlijianblog

  作者介绍: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