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天,看了两篇银行揽存的报道,一篇是“银行高价‘买’存款 100万存1天利息就有两三千”:报道指出,这么高的回报不是来自私人资金拆借,而是正规银行。(7月3日中国广播网)
另一篇是“聚焦银行揽存:银行‘很差钱’揽存乱战趋于白热化”:报道指出,在存款准备金率一提再提的背景下,缺钱成为困扰银行的一大难题。眼下又到年中关口,无论是理财产品收益率走高、揽存成本飙升,还是暗示按揭客户提前还贷,种种迹象都凸显当下各家银行对资金的争夺战已趋白热化(6月29日新华网)
从这两篇银行揽存的报道中不难感受到,在当前紧缩银根的背景下,银行间恶性竞争更有了加剧的迹象,其中银行高价“买”存款就是典型的案例。如果任这种白热化的恶性竞争继续蔓延下去,必然会引发多方面的金融风险。
从传统风险来看,银行高价“买”存款这种恶性竞争,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直接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而且还会让国家国家宏观调控的数字失真,使之达不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试想,各家银行每到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都搞“揽存大战”,必然会导致各种存款在银行间搬来搬去,不仅劳民伤财,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还会导致银行出现资金“一日游”“多日游”的情况,如此一来,国家宏观调控数字必然会失真,就很难达到到宏观调控的目的,最终会影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除了传统风险外,银行高价“买”存款这种恶性竞争还会直接引发金融内部的多种风险。用专家的话说,现在蛋糕就这么大,已经基本切完,而银行对存款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除传统风险外,在“恶性竞争风险”之下,具体链条是“财务违规风险→行贿受贿风险→银行声誉风险→银行信用风险”。而且如果宏观有变,还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尤其是中国的银行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战略趋同、产品趋同、机构趋同、服务趋同、收入结构趋同、治理结构趋同、创新趋同、机制趋同、文化趋同,都要“做大做强”,都搞零售转型……没有特色,是禁不起大的风险折腾的。
看来,银行高价“买”存款这种恶性竞争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绝不是危言耸听,对此,监管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扼制银行高价“买”存款这种白热化的恶性竞争继续蔓延,在此基础上,要引导银行间通过公平、有序竞争,通过银行内部转变发展方式、通过依法经营和提高经营科学化管理水平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