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7天、4天、2天,周期越来越短 6%、7%、8%,年化收益率节节攀高 短期理财成银行揽储“稻草”
本报济南7月3日讯(记者 崔滨) 尽管是周末,省城市民顾冉的手机还是收到了3条银行理财产品认购的宣传短信,“起点5万元,4天年化收益率8%,比上周推荐的产品收益率整整高了3个点呢。”为了完成上半年的存贷比考核、下半年的贷款额度,让顾冉心动的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成了眼下各家银行揽储的“救命稻草”。
从6月下旬开始,市民顾冉和丈夫的手机就频频收到银行理财产品的短信,而在3日顾冉向记者展示的近10条短信中,“短期”与“高收益率”成为共同的关键词。
“中信银行4天期理财产品,起点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7.5%至8%;民生银行7天年化收益率5.2%,起点20万元;招商银行起点10万元7天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6%;工行区域高净值个人理财产品,期限3天,起点5万元,预期收益5%至5.5%。”在这些产品中,时间最短的一款超短期开放式理财产品,理财期限只有1天,预期年化收益2%。
“早知道现在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这么高,就不买长期的了。”顾冉说,她之前买的农行的一款92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仅有3.9%,而同一银行的另一款7天产品收益率则有5.6%。同样,光大一款10万元起点、期限6个月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4.8%,低于另一款10天期限5.1%短期产品的收益率。
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与长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之间出现的“倒挂”,省城银行人士表示,“越是在年中,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会越高。每家银行都这样。”
按照银监会6月1日的要求,银行除了对季末、月末存贷比考核外,还要进行日均存贷比考核。而6月30日中期业绩的考核节点,使得本来受调控影响就很“缺钱”的各家银行不惜以超高收益率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买”存款。
“虽然6月底的‘大考’过了,但是银行还是不会放松吸收存款的力度。”省城某银行理财顾问告诉记者,“存贷款的利差收益,是银行最为看重的利润来源。而各家银行下半年的可放贷额度,都要看年中银行存款的多少。只有存款越多,下半年的放贷额度才能越宽松。”
不过,面对如此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是否能得到高收益还需要“走着瞧”。由于目前理财产品期限内的收益率一般是年化收益率,如一款10万元年化收益率为5%的7天理财产品,实际收益仅为100000×5%÷365×7=95.89元。而且购买理财产品还需要经过申购和还本两个清算期,其间有起息日、到期日、支付日等关键日期,这期间的本金一般是不计息或是只计算活期利息,无形中拉低了预期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