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随着近期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热销,理财市场也开始凸显很多不良现象。记者了解到,因银行工作人员故意夸大收益、淡化风险而导致投资者错误的选择理财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投资理财产品要慎重,进行风险评估必不可少。
理财产品“是非”多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几近疯狂,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异常火爆,导致银行间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争夺客户源,部分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不披露或选择性披露,信息要素缺失,导致很多投资者出现亏损。
对于银行品种繁多的理财产品,业内人士透漏,“这是银行自营业务以外的一种表外业务,对于它的利润贡献是比较大的。”
某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理财产品中有一类是银行自行开发的,这种自行开发的有一些属于结构性或挂钩性理财产品,挂钩其实的是某种标的,银行是不承担任何风险的,只是把客户的资金拿过来之后和某一个指数或者某一个标的物挂钩,不管投资者赚钱还是亏钱,银行收取的只是中间手续费,所以银行要不断设计这种便于销售的理财产品。”
不做风险评估损失大
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当面对高收益高回报时,很多投资者就容易忽略其风险。黄女士是一个从未有过任何高风险市场投资经验的“菜鸟”投资者。2007年她在某外资银行销售顾问年化收益30%的高回报引诱下,拿出自己全部的闲散资金,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而当她因为产品出现严重亏损找到这家银行理论时,才发现自己居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了购买前的风险评估环节。
“股票投资经验给我写的是1至3年,可我根本就没有过股票投资经验;说我年收入10至50万人民币,而我当时只是一个幼儿教师,工资才1000多。这个不是当着我面评估的,我根本就不符合投资这款产品的条件。”
根据银监会规定的“风险匹配原则”,即销售理财产品前,银行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以此对投资者风险承受等级进行划分。但是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一些理财产品销售经理,为了提高销售业绩,编造和改动客户风险评估报告的情况屡见不鲜。
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表示:“银行高层很希望推行风险评估,但是由于风险评估报告会涉及一些客户的隐私,所以很多客户不愿意填,银行没有办法,可能慢慢就会不去对客户讲风险评估。”该人士同时提醒到,“既然选择在银行开户,那么很多对投资者来说是隐私的东西,在开户的时候都已经填写了,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要过分追求隐私保密,要客观真实的进行风险评估报告,才能更好的看出投资者和理财产品的匹配度,才能更有效地避免一定风险。”
投资理财需“风险匹配”
记者了解到,日前监管部门再次出手整顿“乱象”频出的银行理财市场,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强化对理财产品销售环节的规范,做好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并且再次强调了“卖者有责”“详尽披露”和“风险匹配”等重要原则。
一方面银行要自省,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也要自明,要看到其中的风险。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首先需谨慎签单。很多人购买理财产品时只顾签单,至于里面的内容却不是很清楚,导致亏损后无法取证。所以投资者需详细审查每一份单子,考虑清楚后再签字,以免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是相辅相成的,高收益必然存在高风险。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评估其风险。不要一味的追求高收益。如黄女士,她受到的诱惑是年收益30%的产品,如此高收益的产品,它的风险自然也不会低。所以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贪小便宜。”
理财还需谨慎,记者也在此提醒广大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慎重评估理财产品风险和自身承受风险能力,做到尽量匹配或者低于投资者承受能力风险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