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CUBN记者 邓丽娟 北京报道
7月6日,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这已是自2010年10月19日启动加息以来的第五次加息。按以往的经验是,每次加息后银行大厅都会挤满前来办理“转存”的人,但最近平均每两月一次的频繁加息,让很多市民已疲于转存,他们经过仔细计算后发现,转存后的利息收入也不会增加多少。走在当前通胀持续走高和银根紧缩的狭窄投资道路上,老百姓还是选择相信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而各家银行也是抓住了机会狠推理财产品,比如:具有“随息而动”设计的产品有光大银行的月月盈和季季盈,华夏银行推出的增盈增强型系列产品,也是紧跟加息步伐上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等等,这些理财产品都迎来了很好的市场,但就老百姓个人情况而言,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还是颇有讲究的,《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一些银行和专家。
理财产品“随息而动”
一般而言,利率调整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会滞后一个月左右,但最终必然会传导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按以往的规律是,每次加息0.25%后,理财产品收益都会上浮0.2%左右。当然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卖点,就是其收益略高于同期储蓄,因此,在流动性紧缩和加息的背景下,下半年银行为了吸引资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随之上行。针对本轮加息,部分银行已快速做出反应,调高了相关理财产品的收益,其上调幅度为0.1%至0.3%。记者从建设银行网站获悉,该行于7月12日发行的“乾元-共享型”2011年第59期(网银专享)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9%,之前,同类型产品收益率为4.6%—4.8%,期限同为3个月左右。
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理财师提醒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同时需考虑到利率变化的影响,选择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理财产品,尽量回避因利率变化而造成的损失。”
另一位银行理财师则表示,银行为应对存贷考核吸引投资者投资而上调收益率的多是短期产品,这类产品投资期短,即便收益率大幅上调,实际收益也不会很高,对于银行来说负担也不重,“其实,并不是所有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都与加息成正比关系,加息预期对理财产品收益率设定影响不大,它只是投资方向的一个较小的影响方面。”这位理财师还给记者演算了,加息保护型理财产品能给投资者带来的实际收益:以20万元本金投资此款产品,央行在7月18日加息0.25个百分点,那么理财收益为20万元×5.15%×5/365+20万元×5.40%×10/365=436.99元,而没有加息保护机制的产品,其收益为20万元×5.15%×15/365=423.28元,前后相差十余元。
专家支招百姓理财
对于投资比较激进的银行产品,如结构性产品、投资于股票、基金的理财产品,银行主要是靠历史行情数据和自身对行情的预测测算预期收益率,由于标的市场或挂钩标的市场行情很可能与银行预测不一致,故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别,甚至差别很大。
此外,部分银行为了销售顺畅,在发行投资较激进的理财产品时,故意只公布最高预期收益率,或是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只突出最高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造成该产品到期就能达到这个收益率的错觉。投资者需对此引起警惕。
除了预期收益率,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众要素中是关键因素,往往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终收益率。虽然产品的历史表现并不能作为对未来盈利的保证,但是如果一家银行以往发行的同类型产品的到期收益情况均良好并且稳定,那么至少说明这家银行对标的市场的研判能力是稳定的,其设计产品的能力也是稳定的。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查找历史数据分析或通过参考各类目前市场上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及相关文章,了解各家银行的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综合能力。根据目前对2010年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统计,外资银行中的渣打银行、中资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到期收益水平较高,而外资银行中的渣打银行和中资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未达最高预期收益产品比例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