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百亿资金涌向理财 "副业"收益扮靓上市公司业绩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5日 0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通胀高企的局面下,为应对“负利率”的冲击,一些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理财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的投向理财产品的资金额已超100亿元。在持续加息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已是题中之义。此时,理财收益成为部分公司扮靓业绩的重要手段。

  上市公司纷纷购买理财产品

  从2010年四季度以来,由于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先后5次加息、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便如此,“负利率”依然困扰着许多上市公司。在此局面下,为缓解业绩下滑的压力,一些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理财产品,争先恐后地奔向理财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明显增多。2008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只有4家,2010年增加至18家。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披露理财行为或计划的上市公司已超过30家,涉及金额约120亿元。

  在今年以来涉足理财产品的30余家公司中,2010年之后上市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占了多数。2009年IPO重启后,高价发行愈演愈烈,首发新股超募现象十分突出。部分创业板公司的超募资金超过原本预计募资的数倍,不少资金被用于购买房产、补充流动资金等。进入今年以来,这部分资金又纷纷涌向理财产品。

  数据显示,在今年以来涉足理财产品的公司中,海螺水泥的投资金额最为巨大。6月14日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投向理财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就在5月份,海螺水泥刚刚完成发行95亿元的公司债。从资金利用效率来看,A股市场的作用应该体现为资金的合理配置。但是,海螺水泥一边发行债券融资,一边又拿着巨额资金大搞理财产品,似乎背离了资金优化配置的初衷。更让人费解的是,海螺水泥七年期品种债券票面利率为5.00%-5.50%,而公司购买的7.5亿元中国银行中银集富专享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4.80%。也就是说,海螺水泥的融资成本已经超过了理财产品的收益,这不能不说是资金效率的下降,对上市公司自身也是一项财务负担。

  理财收益扮靓业绩

  随着百亿资金涌向理财产品,理财收益自然也不是小数目。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4.5%-7.5%之间,这意味着30余家上市公司将每年分享约4.5亿元的“副业”收益。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些理财收益如果到期,将确认投资收益;如未到期,也可以调整公允价值。因此,理财收益都有助于提振上市公司的业绩。

  中卫国脉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由于重组进展不顺,现有业务难以摆脱困境,中卫国脉2010年度和2011年一季度的经营业绩均出现亏损。不过,在静候重组之时,中卫国脉仍不忘“理财”。1月13日,中卫国脉购买工银理财共赢3号理财产品3.05亿元,1月20日再次购入同一产品1.95亿元,同日将自有资金1亿元委托空港支行贷款给申虹投资。在6月底以上理财行为到期后,7月7日中卫国脉又披露购买了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理财产品各3亿元。根据投资金额和年化收益率计算,以上各项理财产品有望给中卫国脉带来约2800万元的“副业”收益。中卫国脉2010年净利润亏损1449.41万元,借助这些“横财”,公司后市业绩有望提升。

  为何上市公司对涉足理财产品乐此不疲呢?市场人士指出,由于通胀不断走高,在成本压力下,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率大幅下降,扩大生产意愿不足。而随着基准利率升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又不断上行。与其让存款在银行中经受负利率的煎熬而缩水,不如通过理财产品而获益来得痛快。由此来看,上市公司涉足理财产品,有其客观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