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保持合理规模 货币调控目标悄然转变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0日 20: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化,但种种迹象又似乎在表明暗流一直在涌动。在信贷收紧的时代大背景下,企业寻求其他融资渠道的暗流汹涌,最终促使货币调控中间目标悄然发生转变。

  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总量的社会融资规模大有取代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成为货币政策中间调控目标之势。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较新的概念,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发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率先对外发布了社会融资规模。

  虽然在央行正式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数据报告中,社会融资规模处于缺席状态,但翌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就借助媒体走漏了风声,“上半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达7.7万亿元”。

  此数据不仅远高于银行贷款4.17万亿元的增量,而且减去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和A股融资总额,来自其他融资渠道的融资共计3.12万亿元,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不断下降。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超过90%,到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6%,2011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已降至53%。

  “银行信贷减缩是导致新增贷款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银行信贷难度增加的背景下,部分行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匮乏,企业只有采取其他渠道融资,这客观上就缩小了人民币贷款占比。”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到。

  “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只有将更多融资渠道纳入到统计范畴,才能完整、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用社会融资规模替代信贷指标作为中间目标,符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撰文称。

  霍肖桦也表示,用社会融资规模替代新增人民币贷款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宏观经济政策效用,避免产生经济政策死角;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参照标准多样化、精密化是我国决策层经济政策执行能力提高的表现,是为继续完善金融环境做好的铺垫。

  社会融资规模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参考依据后,霍肖桦指出,预计,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将更加灵活,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经济硬着陆可能性继续降低;另外,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时间将更加长久,过分干预市场运作的行政指令将会大幅减少。

  但无可置疑,社会融资规模被认可并最终取代M2和人民币新增贷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完善其他相关的条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鄂永健认为,以社会融资规模为中间目标实施货币政策,需要较为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更为优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可能还仅仅是央行的参考指标。

  另有专业人士称,条件成熟的话,社会融资规模需要按月公布,但目前仍是按季度公布。“只有按月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才会在无形中取代M2的作用。”

  此外,中金报告则认为,银行信贷具有社会融资规模不可替代的一些功能,即使在使用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后,银行信贷仍然是央行调控的主要标的。比如,信贷可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货币,影响总体流动性,而直接融资不创造货币,且目前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更大。

  其实,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只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参数和目标,作为决策层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和民众洞悉后续货币政策方向的风向标,透明和精准才是其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