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多重因素助推通胀 稳健政策基调不变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1日 07: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记者 万荃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

  “应该说,7月份CPI达到了6.5%,并没有超过市场预期太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的来看,导致CPI高企的因素并无太多变化,食品和大宗商品是拉动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超愚认为,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具有综合性特点,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货币现象”,既有总量因素又有结构因素,既有供给因素也有需求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属于结构性和输入性混合通胀。

  “不可否认,通胀预期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基于前几个月的数据,大家普遍形成强烈预期,而从通胀预期到需求短暂上升,也形成了通胀的基础。”赵锡军认为,在生产环节中的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在流通环节中的燃油费用,运输费用上调,流动环节增多,投机炒作等也为通胀高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22日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要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切实抓好秋粮生产,促进生猪等畜牧水产业稳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防汛减灾工作。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去年10月以来的货币“紧缩”,中国并未出现通胀与过热同步缓解的局面,反而是只见经济增速放缓,不见通胀降温,而且通胀不断创新高,这只能说明继续依靠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胀很难有效果,尤其是在美国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更不能再采用紧缩货币政策。对此郑超愚认为,这并不能否认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而是货币政策还没有紧缩到位。目前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呈现总体过剩和局部短缺的失衡特点,股市持续低迷、楼市步入下行调整,这些都使得过剩的市场流动性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去处。“我国还没有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这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是劣势,但同时应看到,因为我国还没有彻底放开资本项目,所以在货币政策上有很强的独立性,有更多的政策搭配工具组合,比如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交替使用,并且调整的空间很大,这又是我国在运用货币政策方面的优势。”郑超愚说。

  市场普遍乐观估计,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是滞后的。随着连续12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连续5次加息,滞后、累积效应逐渐显现,可能会使7月份以后CPI上涨的压力减轻。

  国际上,随着美国债务违约风波和信用评级下调的事件逐步升级,国内市场对新一轮的输入性通胀隐忧加大,专家们普遍表示,由于中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比较大,所以接下来的宏观政策一定要具有灵活性,一定要充分考虑外部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赵锡军表示,现阶段的担忧还属臆估,因为引发输入性通胀前提是美联储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从目前看,美联储尚未实施;并且如果实施的话,引发的首要问题是热钱流入和进口成本上升,如果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把紧闸门,严控热钱流入,相信对我国输入性通胀影响程度有限。

  抵御通胀的根本之策是什么?有专家表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合发力,是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8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会议同时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此次会议再次表明了中央严控通胀的决心和力度,也体现了把民众的利益放在一个更高、更前的位置上的原则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