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土地财政收入缩水严重 地方国资密集减持股票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5日 07: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华夏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国家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缩水严重,还债正在朝着一场危机演变。有关机构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及国资委密集减持麾下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

  有业内人士认为,地方如此密集的减持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为了应对未来地方债偿债高峰,遏制地方债可能带来的危机。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向一些地方国资委求证,但均没有获得正面的答复。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专家则表示,地方减持行为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债务链条的不平衡,这充分暴露出地方国资管理体制的行政干预等问题。

  地方国资密集减持

  今年以来,国资背景公司的“大小非”在不断增加。

  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刘莹注意到,今年2月份成交额还是61.7亿元,3月份突然发力突破140亿元,而5月发布的减持公告显示,上市公司股东共减持了5亿股,环比大幅上升108%。而从被减持上市公司的股东性质来看,国有股东减持占比约为55.4%。这一比例创出近三年来的新高。

  根据上市公司减持公告,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和国资委掌控的654家上市公司中,有58家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合计减持金额达到112.5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或国资委作为控股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共有21家,减持记录有32笔。如果再加上地方国资委以非控股股东身份减持的股份,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及国资委减持的上市公司股份达到1.76亿股,套现金额为33.1亿元。

  这或许才刚刚开始。据了解,在A股市场上,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或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有622家,市值达到约2.7万亿元。申银万国研究所统计测算发现,目前,地方国资委持有的A股资产管理规模约为4675亿元,减持的规模可以达到2000多亿元。

  卖股票为还地方债

  瑞银证券此前发布报告称,地方政府可能通过减持所持股票获取资金,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大量融资平台贷款,城投债需要偿还;财政收入依赖土地出让金,而下半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可能难以满足需要;基建旺盛、大量保障房需要建设,地方财政支出巨大。

  然而,不少地方政府今年上半年的卖地收入仅仅占去年全年总量的约20%。

  “37.9%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需要地方政府用土地收入来偿还,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地方土地收入缩水严重,还债就可能演变成一场危机。”中国投资协会的一位专家称。

  这位专家分析认为,即使各地地方国资委持有的4675亿资产全部顺利减持也无法弥补庞大的地方债务问题,但是,如果在地方债务面临还本付息的困难时,首先动用地方国资委持有的资产来偿还地方债务,还是在情理之中的。而减持地方国资委持有的A股资产,应当是其中的首选。

  瑞银证券按照负债情况、土地出让金占比、投资增速综合分析,发现众多省份的债务大于收入,表现出资金紧张的情况,地方政府进一步减持股票的可能性大。

  地方国资委三缄其口

  遗憾的是,本报记者向一些地方国资委问询减持情况,均未获得正面答复。

  广东省国资委的一位人士说,减持情况及原因以公告为准,但记者未在其官方发布会上发现相关信息。而湖北省国资委的相关人士坦言,“此事太敏感,不便公开表态,否则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

  不管原因如何,地方国资减持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少业内人士对地方在资本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减持股票的行为颇为不解。

  “目前属于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很多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处于低谷阶段,尤其是大盘蓝筹股,绝大多数都是国家控股的,目前这些公司的估值都很便宜。在如此便宜的价格上大规模减持,一方面不利于市场稳定,一方面这个价格确实有点低了。”东吴证券营业部财富中心的王经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认为,用减持股票的方式还债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划算,“不要说区区30多亿,就是把4000多亿全部减持了,也弥补不了10万亿之巨的地方债规模,况且这10万亿还是保守估计。”

  在肖毅敏看来,地方卖股票还债是杯水车薪,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加大了地方债务链的不平衡,加剧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