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理财 >

无账户欲知理财产品收益有难度 恒生银行遭质疑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6日 09:0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网站信息披露不完整,打电话查询,则被告知“若未在该行开设账户,则无法查询到该行到期产品的收益率”。《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银行不予披露到期产品收益率或选择性披露产品收益率在外资行中并不鲜见。为此,业内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对此有统一的规定,以便潜在投资人长期观察,做出更科学的投资决策。

  “如果您没开户或者没做过理财的话,我们没办法给您提供准确信息”

  近期,银率网原创文章报道显示,用户薛先生反映:“由于看到近日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中外资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较高,所以打算购买一些外资行的理财产品。但是在进行询问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多家外资行表示需要先在本行开户后才能了解外资行过往产品的投资及收益情况。”薛先生对此很不解,“银行过往产品的投资收益情况是反映银行理财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果投资者不了解又怎么会随便在一家银行开户乃至进行投资呢?”

  据此,银率网对外资银行到期产品的披露情况进行了摸底跟踪,并发现确有某些外资银行存在着薛先生所说的信息披露不完整的问题。以恒生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7月22日,恒生银行官网《近期部分理财产品到期表现一览》披露了从2010年7月14日至2011年5月11日到期的部分产品收益情况。而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恒生银行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22日到期的产品共有29款,披露到期收益的产品为19款,产品披露率为65.5%。银率网就此联系了恒生银行的工作人员,希望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不过,当电话最终被打到一位理财经理处时,该理财经理称,“根据内部规定,没有在恒生银行开立账户的咨询者,不能被告知实际收益”。

  《经济参考报》记者8月25日以客户身份拨打了恒生客服热线,欲查询理财产品到期实际收益率情况。

  记者先是被告知“要专门找负责投资理财的员工了解详细情况”。随即,恒生客服人员询问记者“是否在恒生开过户”,记者表示“没有,想先了解下情况”。该客服表示,“银行负责投资理财部门的员工大多是面对面和客户交流,可能没时间接电话”,并称“可留下电话让他们直接联系你”。在记者的一再坚持下,该客服人员告诉了记者北京分行的电话,记者则根据电话提示选择了优越理财的一位理财经理进行咨询。这位理财经理同样询问记者“是否有该行账户”,记者表示“没有”,理财经理则表示,“不好意思,我们只为账户持有人提供这个服务,抱歉”。记者又问,“如果我想得知的话,是开户后才能查询吗?”理财经理回答,“对,做过理财的客人我们能够看到他们账户的表现情况,如果您没开户或者没做过理财的话,我们没办法给您提供准确信息……我们到期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不会公布在网上,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我们行里来了解。”

  《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事于8月25日采访了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恒生中国在书面回复中表示,“恒生中国一直严格遵循监管机构关于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规定:在理财计划销售文件和宣传资料中提供全面、完整的理财计划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销售前信息披露。恒生中国在理财产品销售的前期、中期以及整个过程,都会和客户保持沟通。在理财产品销售的前期,本行通过问卷,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作选择;在客户购买产品后,亦会定期和客户沟通产品的收益表现。因投资市场及环境多变、产品结构等因素,过往产品的收益不能够作为客户投资的决策基础,恒生中国亦没有开立账户才透露过往产品实际收益的做法。”

  了解外资银行产品收益率普遍需“面谈”

  是否无账户了解过往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较困难?《经济参考报》就此同样以客户身份采访了其他几家外资银行。

  就花旗银行而言,记者在其官网上未能查询到其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记者随后拨打了其客服热线,被告知网上确实没有公布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需要了解详细情况需询问分行。随后,记者拨打了该行北京分行电话,咨询同样问题,客服询问记者“是否已在花旗银行开户”,记者表示“没有”,客服表示“不能查询”,不过强调“并非未开户者就不能告知实际收益,可预约理财经理到银行面谈,这样可了解到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而通过电话则无法告知”。

  东亚银行方面,其网站上可查询到理财产品的介绍,但并未披露详细的收益情况。记者致电北京分行理财经理,该理财经理表示,“网站上并不公布到期理财产品收益情况,并指出这个到期收益情况在投资时只能做个参考,需要了解详细情况最好到分行面谈”。

  相比之下,渣打银行的网站上则有比较明确的产品历史表现披露。

  银行有“擦边球”嫌疑 呼唤统一披露规范

  银率网理财产品分析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不予披露到期产品收益率或者选择性披露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外资银行中比较普遍,少数中资银行也会有这种现象。该分析师称,银行不予披露到期产品收益率或者选择性披露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及只有在银行开立账户才能得知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的规定有失公允。投资者不能很好的行使知情权。

  银率网理财产品分析师分析称,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甚巨额亏损的数据频频曝光于媒体,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金融危机后,银行采用不予披露到期产品收益率或者选择性披露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或许与此有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银行的这种做法是打“擦边球”。按道理说,银行到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应当是对外公布的,但是某些银行可能会认为有些产品募集范围不是特别大,涉及的投资者不是很多,所以选择对投资者进行定向公布。除此之外,银行只披露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信息的做法,还可能是“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谁都希望对外说好的。虽然银行有他的解释,但我认为对于银行产品的收益率到底是公开公布还是定向公布,监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准确的规定。要不就公开公布全部信息,要不就全部定向公布,而不是说挑选收益率高的产品公布,希望监管机构以及银行业协会等行业机构能够对此予以规范。

  口碑理财网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也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公募基金,建议应参考基金监管办法,在存续期内,定期公布收益情况,便于潜在投资人长期观察,做出更科学的投资决策。

  一位银监会工作人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理财产品过往产品的信息披露应该是面向全部客户,不过也要参阅具体相应的文件。(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张晓敏

热词:

  • 无账户
  • 理财产品
  • 收益
  • 难度
  • 恒生银行
  • 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