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997年到2010年,我市处于人口红利期。”昨日,市统计局发布重庆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报告披露,201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比1997年提高3.0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例比1997年下降6.24个百分点。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力增加、储蓄和积累增长、投资增长等,对我市社会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
报告认为,直辖以来,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和素质结构均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其中,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人口城乡结构其次,人口素质结构稍小。
我市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状格局。201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为2061.41万人,占人口总量的比重达71.5%,比1997年提高约3.1个百分点。随着出生率明显下降,2010年少儿人口(0-14岁)比重比1997年下降6.4个百分点,降至17.0%。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逐步上升,2010年达到11.6%,较1997年提高3.4个百分点。
直辖以来,重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由1997年的0.45∶1发展到2010年的1.13∶1,实现了城镇人口的反超越。从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1997年,我市城镇化率仅为31.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91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 53.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4个百分点。14年来城镇化率提高22.02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我市直辖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2010年,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和在职人员攻读博硕士学位在内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超过22万人,是1997年的5倍,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7年的0.15%提高到2010年的0.76%。高素质劳动力的增长,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报告认为,虽然人口文化素质对直辖以来我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随着未来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将逐步减弱,我市必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