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石岩)“应该看到,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农业增产的基础仍不牢固。”23日,谈及中国即将取得的粮食总产“八连增”,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如是提醒。
中国农业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今年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8年增产,单产和总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这其中,气象条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孙立城表示,总体看来,今年的雨热条件比往年要强,在其所处的主要粮食主产区东北,今年是“二三十年从未遇到过的好气候”,“雨热同季”给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增产条件。
周立也持相似的观点。据他介绍,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因素,至于明年的气候是否会继续有利于作物生产,“目前很难说”。
对于促成粮食生产“八连增”的人为因素,孙立城分析,2004年以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孙立城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全国21个省区粮食播种面积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相较于2003年之前的严峻形势,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周立则指出,目前中国的种粮收益还比较低,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还不够,长期抑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他看来,这是制约粮食稳定增产的一大因素。
除了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孙立城认为,2011年聚焦农田水利的中央“一号文件”初见成效,也对粮食增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以吉林省为例,称该省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框架下,推进1000万亩耕地的节水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促进了玉米等作物的生长。
对于“一号文件”,周立认为,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短期内很难收到明显成效,在最近几年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到位仍旧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一大软肋。
周立还补充说,某些地方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侵蚀了大量的耕地,这种势头倘不及时扭转,将成为影响粮食增产的又一短板。
“八连增”在望,“九连增”能否实现?孙立城表示,这很大程度上要“看老天脸色”。人为因素方面,应坚持不懈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及应用,尤其是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