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记者 冯雅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温州企业家跑路风波最近被社会广泛关注。《天下公司》“名家专栏”。经济之声评论员、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为您解读“温州企业家跑路风波预示着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
吴晓波:我们今天继续来讨论温州的企业家跑路风波,现在看来这一场起端于温州的民营企业的深层危机已经席卷到全国了,我最近在广东调研也发觉广东的佛山和东莞地区也出现了企业家跑路和企业倒闭歇业的情况。在北方地区我们看到鄂尔多斯也出现了一些地产商从事高利贷而自杀和一些企业家出逃这样的情况,这基本上符合我们之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性判断,就是进入到四季度以后,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失业率的提高,也就是实体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危机已经大于我们之前一直在讨论的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所以实体经济的危机会成为下半年我们观察中国经济的最重要的观察点。
关于温州这些企业家跑路的风波,中国的学界和政界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意见是不应该由政府出面来救,这个是高利贷者咎由自取的结果,凭什么要拿纳税人的钱去拯救他们呢?而且他们认为即便是银行拿出钱来,政府援手,也没有一分钱会落到实体经济的手上去,还是会在高利贷的循环里做流动,所以这个观点认为,应该让他们自生自灭,一些人也认为,应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让这些企业发生一次优胜劣汰,是强迫性的完成民营企业产业转移的重要的可行性路线。这个观点会产生一个重大后果就是如果这些企业可能数以万计的企业出现倒闭的话?那么谁来解决数以百万计的失业者呢,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派的意见认为是需要支持的,不救的话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当然是企业的倒闭,第二个是倒闭所引发的失业浪潮,一旦失业率提高以后,经济问题会迅速地转化为社会问题,所以如果对这些企业不进行施救的话,你表面上看上去受伤的是几百个上千个中小企业主,但是他们的生机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就是说他们还能跑路,你跑到国外去你还得能买得起去美国的飞机票吧,但是很可能他下面的几百个上千个工人,连回家的火车票都买不起,所以,对政府要救的可能不是这些企业主,而是企业主所雇佣的这些工人,这个是要不要救温州这些企业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基本上是在采取一个积极施救的态度,在10月12号,中央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对民营企业进行救援的政策,比如对小型民企的所得税进行减免,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放宽对呆坏帐的容忍度等等。看来救助救生圈已经扔到激流中了,看看能否救活那些中小企业。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措施到底能不能够救他们,以及我们手上到底有没有能够拯救实体经济的救生圈。
我们先来说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在这一次的表现应该说是非常积极的,温总理亲自赶到了温州,而且也带了央行的行长等一系列高级官员,在现场提出支持和援助的态度,到了中期以后才回到广东,又和广东的企业家进行了座谈,所以中央政府是一个火急救援的姿态。但是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中央政府通过信贷或者通过税收减免的政策能不能救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企业,那是一个问题。
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来看,已经发生了很多次民营企业的产业性危机,从来没有一次是靠中央政府的政策获得解救的,这次恐怕也非常得难。通过减免税收,它的力度是不够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通过中央政府放松银根的办法来解救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70%以上的中小企业和银行是没有关系的,或者说和银根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央政府现在很大的作用还是一个表态性作用。对所得税的减免看上去是一个利好消息,但问题是可能很多企业下半年都会没有利润,所以这一方面能起到多大的实际性作用是我们还要观察的。
那么再来说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手头有没有救生圈呢?一个可以参照的例子是2007年,2007年也发生过一次物价的通货膨胀,当时主要是在浙江温州发生了飞跃缝纫机的飞跃事件和绍兴发生了纵横集团的破产带来八家相关企业连锁倒闭的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当年飞跃事件和纵横事件是轰动全国的。当时来解决温州和绍兴民营企业资金问题和高利贷问题的办法是地方政府拿出很多土地来抵押,作为信用担保,要求商业银行来组成财团,来完成飞跃、纵横这些企业的重组,实际上就是用土地注入方式由政府和银行共同解救民营企业。最后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果当土地注入、企业开始重组以后,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突然出现一次火爆,所以最终是通过土地的方式实现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的解套。那是一个让三方都皆大欢喜的情况。
那么现在到了2011年,地方政府还有没有可能拿出土地注入和银行、企业重新完成这样的重组呢。我认为现在的难度比三年前明显有很大增加。主要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2007年的时候,地方债务平台在两万多亿,现在应该已经到了十万亿左右。宏观经济持续吃紧使得很多县市政府本身的财政支出已经自身难保,有没有这样的力度来完成这样的重组,这是很值得观察的。第二个,你即便把土地注入,那商业银行怎样来把这些土地评估,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从2009年12月的国十条以后,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现在已经超过了20个月,在持续打压的情况下,其实各地的土地价值已经大幅缩水了,另外即便在缩水的情况下,内需能够转旺,仍然是能够解套的,到底中国的内需什么时候能够转旺,今年的四季度到明年的一季度,能不能够转旺,这是没有人能够预测出来的。
所以地方政府现在也是两面难做人。再来说商业银行手上有没有救生圈?现在很多人希望商业银行通过行政性手段和政府的窗口指导来逼迫银行给这些企业发救生圈,我认为这显然也是不可靠的,因为银行有银行的运营规则,对银行来说,他从来不干雪中送炭的事情,他只干锦上添花的事情,这不是一个贬义的说法,而是银行这个行业本身根本性的特征所决定的。
历史上我们看到尽管政府一直提倡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加大贷款,但是在商业银行眼中,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或者授信,他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所以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即便政府进行了大力提倡,包括10月12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这样的一个要求,但是银行实际在运作过程中,他们能够有多大的积极性和能力来完成依然是让人怀疑的。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很多情况是银行把很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的贷款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贷款项目后进行放送,对上面银监会来讲,他们都把这些归结为对小型企业的贷款,这些都是社科院的一些专家经过调研得出来的结果。所以通过行政手段和窗口指导的方式逼迫银行来给这些民营企业支援看来也是不可行的道路。
第四个,这些企业自己手上有没有救生圈,有没有可能救自己,这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企业要进行自救,企业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企业必须要完成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第二个是,这些发生危机的地方比如说像浙江的温州地区,广东的佛山、东莞地区,很大的问题是欧美市场的崩溃。所以是处在外贸不断下滑的前提下,这就要求他们能够转向内贸。无论是产业或产品结构的转型,还是由外贸转向内贸,都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调整的情况。对于现在已经在激流中奄奄一息的企业来讲,他们显然没有能力完成这样一个转型。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商业银行再到企业自己,似乎他们手头都没有什么救生圈,综合来看的话,现在溺水的是民营企业,但受伤的是整个中国经济。自从2009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整个经济由扩张性经济向紧缩性经济逐渐转移,在欧美市场持续不能复苏的前提下,中国市场经过20多个月的整肃,现在看来已经有可能发生硬着陆这样的一个危险。发生在这些中小企业的实体型的倒闭和高利贷的风波,其实都是整个中国实际经济基本面已经出现恶化的很大的一个问题。
从疾病解治来讲,我认为其实没有太好的一个办法,要解决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我们重新来思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金融化创新的这样一个提了很多年的宏观目标。但是现在看来这些目标即便在今天进行实施,恐怕也解决不了现在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第二个办法就是等待经济的复苏,如果在明年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能够出现一个戏剧化的回暖,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被化解,剩下来的问题只是我们在今天所支付的这些学费、所付出的代价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有没有可能把它变成一个积极改革的动力,这是一个问题。但对于眼前处在危机中的民营企业来讲,我能够送给他们的只有八个字,叫做“抓住现金,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