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餐饮巨头百盛收购小肥羊获批
百度收购小肥羊似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最新消息称,中国商务部已批准百胜集团提出全面收购小肥羊的反垄断审批。在经济学家孙兆东看来,这意味着“百度收购小肥羊将会比较顺利地进行。”
中国火锅第一股
从1999年创建以来,小肥羊一直以经营特色火锅为主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规模迅速壮大。并于2008年在香港上市,是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因此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
不过创始人张钢显然并不满足仅仅做成国内知名品牌,他在2008年将百盛旗下的肯德基香港公司行政总裁杨耀强纳入门下,任其为首席运营官,并称要打造“中国的百胜”。
让人没有预料的是,小肥羊上市一年后,杨耀强却被频频攻击浪费和开店不力,他也未兑现与上市之初三年新开150自营店的承诺。杨耀强最终在在2009年12月2日离开小肥羊。
但这并未影响张钢对于百盛的推崇。据《南方周末》报道,张钢为了吸引百胜进来,甚至劝说管理层卖掉股份。“只有百胜进来,股价才会更高;百胜如果不进来,股价就这样了。”
小肥羊集团CEO卢文兵也曾经在微博上称,最有市场前景的餐饮业态是有两种:一是中低端的快餐、送餐;二是高端商务餐。“全国性餐饮品牌会越来越多,并购将成为趋势,上市企业会越来越多,行业集中度加快。”
小肥羊从此姓“洋”
作为全球最大的餐饮连锁集,百盛自然成为并购小肥羊的不二人选。
百盛目前已经在世界上11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店,旗下包含肯德基、必胜客等五大餐饮品牌,但是唯独没有中餐。即便同样是肯德基和必胜客,百盛在中国得到的利润都比其他地区要多的多。
据中国日报美国公司总裁里戈介绍,在2011年,百盛在中国获利1.82亿美元,而在美国仅获利1.32亿美元。一有市场,二有利润,百盛面对小肥羊抛来的橄榄枝自然难以抗拒。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3月,百胜通过旗下投资公司小肥羊13.92% 股权,当年10月再次增持,持股比例增至27.3%。一年后,百胜提出以现金收购小肥羊全部股权。
百合网商务部总监刘晓端介绍说,两年前百盛就开始为收购小肥羊全部股权做准备“包括设计logo、文案等一系列为PR准备的工作。”
中西结合
虽然百盛收购小肥羊的事情一波三折,但最终获得审批,对两家企业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一个是中式餐饮连锁,一个是西方的运作理念,“中西结合”会“又快又好”吗?
美国百胜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群在接受经济之声采访时曾经表示,百盛相信通过这次收购之后能够更好的把握潜在的发展机会。并承诺“百盛会在小肥羊的创始股东张钢先生先生的参与下,继续打造和提升小肥羊品牌的影响力。”
虽然中国餐饮企业数以万计,但是中国餐饮企业特别是中餐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在A股市场有全聚德等老字号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H股市场目前有两家:小肥羊和味千拉面。和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这个庞大分母相比,上市的大型餐饮企业不仅是幸运儿,甚至是“稀有动物”。
小肥羊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占海称,中国的餐饮市场是高度分散的,与百盛联手可以“探讨把火锅引入海外市场的更有效的可行方法,从而把小肥羊推向世界”
而创始人张钢显然也对这次收购充满信心,“这次突破是为了把小肥羊推向全世界,创始人只是第一炮,出于对品牌和员工的长久考虑,借助百盛的优势,相信小肥羊将会发展得更好。”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系副主任周清洁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是一个双赢的操作。”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必须考虑到外资收购的负面影响。外资并购可能导致行业过度集中,形成垄断或寡头,有碍市场的良性发展。
经济学者孙兆东警示道,尽管百盛收购小肥羊获得了反垄断审批,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就不会出现垄断或者是局部垄断。
民族品牌出路在哪里?
受并购消息影响,小肥羊今日开盘大涨15%。但是不少网友表示难以接受民族品牌小肥羊变身“肯德羊”。在某网站进行的调查中,有49.6%的网友表示会减少去小肥羊的次数。
商业行为一旦与民族品牌挂钩,似乎都能迅速击中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事实上,不仅餐饮,从生活用品、药物、以及食品中国似乎都缺乏自己的品牌。有网友统计过,中华牙膏目前属于荷兰联合利华,双汇火腿肠属于美国高盛集团,大宝化妆品属于美国强生,南孚属于美国吉列集团,白加黑属于德国拜耳。
最新公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强中,更是难觅中国民族品牌的身影。中国企业如何打造好民族品牌?
前汉高(中国)日用品总裁韦德荣曾说,中国本土企业普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构建和管理方法的缺失,没有完善的系统意识,特别是缺乏强烈的战略企图新等根本的“短板”。
这无疑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死穴”。经济观察网发表评论称,民族品牌发展壮大需要民族企业家提高战略企图心,也需要民族企业增加民族品牌的抗风险能力。但是政府对于民族品牌的发展不应过度干预。毕竟,在“一个全球化浪潮之中,兼并收购本是商业社会的正常现象,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都应该遵守商业社会的基本游戏规则。”
评论家谭浩俊表示,学会“如何保护民族品牌、振兴民族品牌、培育民族品牌可能比禁止民族品牌被收购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