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日前,在北京某论坛上,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一番“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的言论引起强烈反应。
银行业利润高到何种程度?据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在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银行却旱涝保收,16家银行共实现营业收入1.66万亿元,超过西部六省同期GDP总和,实现净利润近7000亿元,同比增三成以上,平均每天赚25亿元。
银行业的高利润从哪里来?有两个途径:一是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二是各种收费。无论是收费还是存贷利差,都是国家法定规定的。只能算银行业第二梯队的民生银行,其利润尚且高到“不好意思”,更莫说处于第一梯队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了。
银行业高到“不好意思公布”的利润,与诸多苦苦挣扎在高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资金成本等“生死线”上的中小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潜藏着深深的隐忧:银行业存贷利差收入快速增长,是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飙升为代价的,银行业利润挤占了其他行业的利益。
如果仍让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困难重重,或融资成本不断高涨,势必会使其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潜力受损。实业经济微利、无利甚至都倒闭了,银行又贷款给谁?其高利润的“好日子”又如何持续?
另一个隐忧是,银行业高利润也是对存款者利益的挤占。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存款者的存款利率几乎成了“负利率”,银行还要对存款者收取这费那费,即使有关机构曾叫停34项收费,一些银行却又“研发”出新的收费项目。一旦存款者来个“存款大搬家”,银行业依靠利差“摇钱树”来盈利,恐怕也难持久。
可以说,银行业的高利润,不是靠经营“硬实力”取得,而是息差保护格局下的“软收益”,在物价高企,其他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当下,的确有趁火打劫之嫌。既然如此,何不让利于民?中国5%左右的利差,与欧美银行不足1%的利差形成鲜明对比,躺在利差“保护伞”下坐享其成,客观上也削弱了银行业主动求变的决心。
有识之士呼吁:中国银行业需放低准入门槛,办的银行越多,社会动员资金的能力越强,供给越大,利率自然就会下降;降低贷款利率,为所服务对象提供切实的低成本服务,使中小企业保持活力、保持生存能力;降低盈利水准,主动放弃部分垄断利润,让利于中小企业和存款者,躺在“特许利润”金山上,就像业内人士自己所感觉的,未免“有一点为富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