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注:该文系转载2011年3月7日中国网消息
中国网·能源频道3月7日讯 (王松) 两院院士石元春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近年来,他却极度关注起国内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在新书《决胜生物质》首发之时,石元春坦陈“转向”的理路:涉足当今最热门、最敏感的能源领域,“我不是单就能源而能源”,而是藉此寻求解困“三农”的良方。
石元春院士从事农业研究已经超过60年。他在农业研究中深切感受到:中国“三农”困境的病根,是将8亿农民捆绑在人均不到0.1公顷土地上从事附加值极低的粮食和初级农产品生产上。免农业税、发种粮补贴、搞新农村建设等非常必要。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改变现行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将农业传统的生产线向农产品加工环节延伸,培育自身“造血功能”和“成长机制”。
2000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当时年已七旬的石元春注意到生物质的发展。由此顺藤摸瓜,在此后的时间里,倾注全部精力研究追踪国外生物质产业发展,考察和研究中国生物质发展的可能、方向和路线。美国、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家先行一步的探索已经传达出这样的信号:生物质能源日渐成为可再生能源主导,会成为“国际气候”。
石元春院士分析、考察后形成思考:在我国,发展生物质产业,也大有潜力,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生物质产业的原料生产一头在“三农”,加工和市场一头在工业和城市,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最佳“纽带”和“抓手”。基于生物质产业的发展,中国农业有望进入“能源农业”的崭新时代。
生物质产业发展社会效益究竟有多大?石院士对中国生物质原料资源进行过研究、分析,他有过这样测算:如果使每年可用于能源的4亿吨秸秆得到开发,可相当于8座三峡电站发电量,并帮农民每年增收800亿~1000亿元;如果利用非粮低质边际性土地种植甜高粱和薯类,可每年转化为1亿吨燃料乙醇并使农民增收1000亿~1500亿元;如果开发农林及加工业的有机废弃物,可转化相当于全国所耗用等量的天然气,并使农民增收1000亿元。同时还可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而这些,还不是中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全部。
当前,针对发展生物质产业,还存在一些质疑,如“与粮争地”、引起原料价格上涨、技术瓶颈等等。在《决胜生物质》一书中,石院士对生物质产业相关的十大关系一一进行了辨析。他最后的结论是:基于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能源农业,原料非传统、可再生,产品低碳、绿色,技术现代、市场无限。
但在今日中国,作为世界可再生能源领军者生物质能源,在中国遇冷——发展生物质的“脊梁”还是民营中、小企业。因此,推动中国生物质产业的发展亟需各个方面的努力。在书中,他还特别呼吁,“我希望更多的中国科技界同仁,走与民营中小企业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