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人尊崇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见面要礼,临别要礼,办事要礼,行商要礼,感恩要礼,图报也要礼。
无论是曹操赠关羽赤兔马,还是唐明皇送杨贵妃金步摇,礼品自古以来本是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的佳话。但世事演进,有情化为有心,送礼这一曾经风度翩翩的亚文化,已演变成一场公关竞争,绑定了利益与身份,其广度与烈度逐日升级。
因此,超大规模的“礼品经济”诞生在中国,毫不令人意外。
“礼”倾向于“赠”,“经济”则令人联想到“获利”,当这两个原本对立的词汇在一起,倒诞生了一种新经济模式在赠送中获利。
一种说法是,礼品经济实际上是“债务经济”送礼人的投资,并不指望像商品交易那样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礼品债务人”,把债务面不断扩大;作为收礼人而言,欠了“债”总是要还的。礼物的施与受,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成为各式各样有特定诉求与含义的“合同”。“礼品经济”便成为一种债生债、利滚利的经济模式。
礼品产业链
在2011年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坐在记者旁边、来自浙江临安的艺术品投资客郎华东拍下了超过1000万元的艺术品,其中以古代字画为主。
郎华东几乎每月都要来北京一次,因为北京有为数众多的拍卖会。来之前,他需要盘算两笔清单:第一,拍卖会图录中,哪些是自己喜欢、有收藏投资价值的艺术品;第二,未来一段时间办事需要疏通关节的那些人,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品。
“在浙江,送礼送字画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送礼之前做功课是必要的,以我的经验,对收藏懂行的人,大多喜欢古代字画。”郎华东说,有时一些重要的事情,送人一幅价值几十万元的字画总是需要的。一年下来,送礼金额会达百万元。
“礼品,首先是商品,它和社会消费品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小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书画等艺术品成为炙手可热的礼品,与近年来拍卖市场的红火密不可分。对于有目的的送礼而言,赠送升值潜力高的礼品,显然更得倾心。
张小鹏察觉到,礼品已经从前几年的实用品居多,产生了品牌化、创意化、收藏化、定制化的趋势。与此相适应的是,礼品产业链也开始逐渐细分,产生了制造商、分销商、终端服务商、采购方、收受者、礼品回收方这一整条产业链。
礼品产业:近8000亿的市场
“越在寒冬,越需要为下一个春天投资”
有人说,就礼品经济而言,存在一种“压岁钱文化”,即压岁钱每年必涨。同样的,礼品价格每年上涨,送礼的人越来越多。无论经济如何低迷,礼品经济没有寒冬。相反,越在寒冬,越需要为下一个春天投资。
人们最能明显感受到的或许是,以茅台为首的烟酒类品牌,其目标市场已经从大众市场转向了高端礼品市场。只有价格不断上涨,才能体现其身份的高贵,才能成为“有头有脸”的礼品。为此埋单者,大多是富裕阶层,而他们的目的,往往是打通权力网络。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岁末年初,建筑设计师王先生因为有送礼需求,且又担心茅台再涨价,遂以1500元每瓶的价格囤了53箱53度茅台,总计花费95.4万元。但随后,他采购的这批茅台被证实全部是假酒,王先生买了个近百万元的教训。
中国人每年花在礼品上的钱有多少?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因为这是一个跨越多行业、错综复杂而又相对隐蔽的市场。
张小鹏所在的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应用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行业数据,对礼品行业进行了个体与团体分类统计测算,得出的数据是,个体的年礼品需求在5055亿元,团体的年礼品需求在 2629亿元,相加得出目前国内礼品市场的年需求总额在7684亿元左右。
如果再问,接近8000亿元的市场中,谁是中国最大的礼品公司?答案更难得出。因为,眼下几乎一切皆可为礼品。倘若你喜欢送汽车,最大的礼品公司便是最大的汽车公司,倘若你喜欢送黄金,最大的礼品公司便是最大的黄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