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前期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上“提振股市信心”的精神对投资者是一个鼓舞,但在如何提振股市信心上,各方的看法却有很大分歧。
很显然,认为要提振股市信心就是要让股票涨,这种想法有点天真。涨了就会有信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路涨上去,将来怎么办,以后又怎样来提振市场信心?所以,将提振股市信心简单地理解为股票就要上涨,逻辑太简单了。股市上涨能够提振市场信心,但“人造牛市”,从来是不能长久的。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是不是不顾市场的涨跌,只要专心进行监管和治理,就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呢?专心于制度建设,打击各种违规活动,的确是推动市场长治久安,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治本的方法。不过,如果认为只要专心于制度建设和监管市场,市场信心自然就能够恢复,也不现实。强筋健体,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但止血退热也不能不顾。监管和制度建设,有时是针对某个局部或者个案而进行的,提振市场信心是全局和整体的大事。用局部和个案治理的方法,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着眼于“救市”,能够治“股市之表”,专注于“监管”,能治“股市之本”。但要提振市场信心,一定要“标”、“本”兼治。而着眼于供求关系,稳定市场预期,在宏观和总量上保持市场的平衡,这很可能是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所在。
回顾过去三年的股票市场,市场扩容的渠道主要来自于三方面:首先是股权分置以后带来的市场全流通问题。一般的承诺解禁期是24-36个月,经过三年之后,大部分股票都实现了全流通。相对于原来分置状态下的市场规模,仅这一项,市场就扩容两倍。其次是持续不断的IPO,尤其是在中小板和创业板设立之后,IPO出现了一个大跃进的局面。而且在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高价发行,超额募资,以及上市后高换手和高定价,这些也给市场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再融资。这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配股,也有定向增发,以及整体上市等等。在二级市场再融资上的创新可谓登峰造极,不断把手伸到投资者口袋里圈钱。
反过来看资金的扩容,三个管道严重堵塞:一是发行基金。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新的基金发行规模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困难。那种100亿的规模,几分钟认购完毕的盛况,早已成为了过去。存量基金总额在股价下跌和赎回压力双重压力下,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二是机构资金的情况。国有企业不允许买卖股票的规定,已经持续多年;而社保及保险资金入市也陷入困境。所以在机构资金的扩容上,连续三年原地踏步。三是外资入市情况。QFII实施多年,但欧美及香港市场本来就面临流动性压力,很多已经入市的外资其实都在变相进行撤离。
要么全力拓宽入市的资金渠道;或者在增量资金入市前景不明时,关小扩容龙头。提振股市信心,唯此两招。
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