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5%,环比上涨1.5%。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这是自去年7月份CPI数据创出最高后的首次上涨。对此,有经济学者表示,上述数据超出了之前的预期,预计存款准备金率或于近期下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导报记者表示,CPI上升显然与双节和季节因素有关,若扣除上述因素,CPI其实是在放缓,但幅度并不明显。因此,存准率下调的时机可能有所放缓。
山东财经大学(筹)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陈华也认为,目前的物价压力仍然比较严峻。但通过历史经验可以预测,每当“稳增长”与“控物价”发生矛盾时,政府往往会放松物价调控,今年的货币政策将趋于定向宽松。
物价压力仍不容忽视
“之所以预测存准率下调会延缓,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数据都表明目前经济放缓的压力比预期要小一些,去年很多人都预期这时候会很差。”刘元春表示,现在PMI指数、贸易数据等一系列参考因素并不是很差,国外数据包括像美国的失业率、制造业数据以及欧洲国债的发行情况等都比预期要好。
与此同时,具体到1月份的经济数据,刘元春认为,由于气候寒冷会对蔬菜价格造成影响,同时返乡的务工人员较多也使得服务业上涨较大,但若剔除节日和季节性因素,CPI实际是处于回落通道,但这种下滑的态势并不明显。
“可以说我们最近的货币操作还算比较成功,包括回购以及对于货币投放量、贷款规模的放松等,所以说近期调整存准率的压力有所放缓。从央行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推迟下调的时间。”刘元春说。
在陈华看来,与春节期间老百姓的感受相比,4.5%的数据并不算太高。但是他也表示,农产品流通领域包括物流成本、进商超的成本等一直比较高,这导致终端消费的价格受基础因素支撑不会大幅下降,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因素。因此,全年来看,物价的压力仍然不小。
调整应看四因素
“即使要调整,也要看2月份的情况,比如看银行的存贷比是否紧张。其中,有一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即2月底3月初,也就是全国‘两会’前后。”刘元春说,由于去年2月份是春节,因此今年2月份CPI的同比下降幅度可能会较大,如果气候因素仍存较大影响则环比也会出现回落。
至于今年的货币政策如何变化,刘元春分析,主要应看四个因素。第一是实体经济的增长情况,第二是资金链状况,第三要看全年CPI的走势,最后还要考虑国际货币的调整方向。
“欧债危机目前已经到了比较紧要的关头,三四月份可能会出现大的变化;二季度房地产、信托政策是否放缓也会逐渐明朗。如果扣除这些可能的比较重要的突发因素,从目前的状况看,货币政策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并不大。”刘元春说。
陈华也对导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当前物价压力仍存,另一方面又要“稳增长”,目前政策面临两难。
不过,陈华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应该只是针对某些领域的定向宽松,比如对中小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等,但幅度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