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何清
93号汽油再次被曝出现问题,上次是两年前的岳阳,这次是贵州。
“我估计这次仍和过去一样,是外采成品油出现问题,这些外采油绝对可以称为汽油行业的‘三鹿奶粉’。”2月24日一位密切跟踪事态发展的石油业内人士称。
据他介绍,中石油、中石化旗下销售公司,为弥补母公司炼厂产能不足,通常会向地方炼油企业或机构采购。
然而这些企业出于牟利等目的,常常以炼油厂出产的正规或非正规成品油为基础,按一定比例添加芳烃等化工品后制成调和油,向中石油、中石化出售。
由于现有成品油国标体系检测项目过于单一等原因,这些外采油很容易通过中石油、中石化的检测。但却会损伤汽车气门气缸,并带来多种危害。
另一面,由于芳烃等不需缴纳燃油税,调和油成本较正规成品油低很多。为牟利,一些调和油厂甚至将汽油与芳烃的比例放大到4:6以下,专家测算,仅燃油税一项,这些调和油就可能每吨降低成本数百元。
息旺能源根据海关公报数字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混合芳烃(专用于调和油)进口量达232.09万吨,同比增长49.68%。假设若这些芳烃全部加入汽油中,则最多偷漏燃油税30亿元以上。
油品事件曝光后,中石油、中石化均坚称旗下加油站销售的成品油“无问题”;然而2月13日前后,中石油内部通知,停止外采成品油。
“三鹿问题油”?
贵阳“问题油”事件爆发于春节前后。
几乎同时,昆明和贵阳等地,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宝马、福特、雪铁龙等多个品牌汽车,被曝集体“生病”,“病因”几近相同——积炭过多,怠速抖动,加油熄火,导致发动机故障乃至发动机损坏。
一时间,汽车4S店车满为患,车主惊心。“积炭、怠速抖动等正是加入调和油后的症状”,有不便具名的石油央企总部技术人员直言。
据他介绍,燃料油加入混合芳烃制成调和油后,为使调和油达到国标,这些企业往往会在油中添加铁、锰等金属抗爆剂。
而这些元素氧化安定性差、胶质含量高,往往与尾气中燃烧后的颗粒物、空气粉尘等反应,生成油泥和胶质。
粘附物越积越多,在高温下形成坚硬沉积物,从而在汽车燃油进气系统等部件,生成大量沉积物、积炭,从而使汽车出现问题。
上述知情者介绍,调和油等“三鹿问题油”对车辆破坏极大。不但增加部分零件的机械负荷,使活塞环断裂,引起拉缸事故;更会导致燃烧室某些零件被损,严重时甚至出现机件卡死的故障。
由于目前当地检测结果尚未披露,因此至截稿时,中石油并未就“三鹿问题油”的来源等进行回应,仍坚称旗下加油站销售的成品油“无问题”。
“我们也清楚调和油的问题,但在‘保供’政治压力之下,不得不向社会采购部分成品油,以满足社会需求”,上述人士介绍,“但由于成品油国家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检测项目过于单一,因此单纯以国标进行检测,很难区分正规的成品油和调和油”。
贵阳油品事件还有其地域特征。
据市场监测机构生意社分析师桑潇介绍,贵州不同于其他省市,这里没有炼油厂。目前贵阳全境拥有加油站600-700座,中石油、中石化及社会加油站三分天下,全年消费汽油8万吨左右。
“其成品油全部依靠省外输入,供给压力很大。一旦供给不足时,就产生了向外采购的压力。”桑潇说。
“这就给调和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只要能满足国标中规定的5项理化指标,都可进入中石油的销售网络”,有知情者称。
于是一些社会机构挖空心思,配制能达到国家汽油标准的成品油——他们一边从正规炼厂采购达标或非达标的成品油,一边又从国外进口专门的芳烃原料(国内大多无法生产),超标勾兑加工后,使得调和油足以在短时间内应付中石油、中石化的抽样检测;同时又不用负担调和油的全部税收(芳烃不用交燃油税)。
据知情人士介绍,调和油刚勾兑时并不会检测出添加物质,而一旦放置一段时间,各种化学物质充分挥发,调和油的危害性就显现出来。
“去年岳阳外采成品油出问题后,我们就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上收了销售公司外采权,并增加了包括‘未洗胶质’等9项外采油的检测项目;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兄弟单位却再次中招”,上述石油央企总部技术人员遗憾地摇头。
“偷逃”燃油税
事实上,自2009年燃油税改革后,调和油就成为成品油业内最大的“顽症”之一。
“据我们测算,2011年国内成品油批零价差微薄,全年主营机构加权平均汽油批零毛利仅547元/吨上下,主营机构的批零毛利更远低于这个数字”,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说。
然而当年很多社会加油站的汽油零售价都较中石油、中石化低很多,在深圳,甚至有个别加油站的挂牌价较中石油、中石化低0.89元/升,折合每吨1000元左右,严重冲击了中石油、中石化原有的市场份额。
“魔鬼就藏在细节里,社会加油站的低价成品油肯定是调和油”,有中石化销售人员指出:“由于燃油税是在炼油厂环节征收,而不是加油站,因此调和油成了逃避燃油税的重要手段”。
在2009年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燃油税在炼厂环节征收,汽油每升1元,柴油每升0.8元。
“三鹿问题油”再度惊现 谁潜规则了燃油市场?
“现在社会加油站销售调和油是很普遍的事,甚至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只要调和油经销商心不太黑,不太可能造成问题油。”有了解内情的专家指出。
他介绍,“正常的调和油汽油芳烃比大概为6:4。有专门机构分别购进燃料油(需缴税)和芳烃(不需缴税),进行混合添加后再出售,这意味着每吨可以少缴纳燃油税550元以上的燃油税,若加上增值税等其他税种,那就更多了”。
息旺能源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混合芳烃进口量达232.09万吨,同比增长49.68%;其中仅12月混合芳烃进口量即暴涨113.23%,至53.18万吨,创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该机构认为,这是由于混合芳烃市场的玩家,担心次年开始对混合芳烃等调油原料征收消费税,因此大规模囤货。
廖凯舜则称,2011年国内调和汽油量大约1150万吨,而普通汽油需求预计在8125万吨;调和汽油需求已占汽油消费总量的12.4%左右。
而这背后,则是大笔燃油税被中间商、社会加油站等分享,留给终端消费者则是危害。
“这些调和油不但对车辆有害,对环境、甚至人体健康也有重大的危害”,上述石油央企技术人员称。
他指出,芳烃等化工品中含苯、甲醛、乙酸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触不但会造成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苯甚至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致癌物。
建议征税下移加油站
“其实政府只要将燃油税的征收环节下移至加油站等终端,即可大幅度遏制调和油的泛滥——毕竟做调和油的人就求少交点燃油税,既然无利可图,谁还会做呢”,有民营成品油经销商坦言。
据了解,2009年《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出台时,中央政府出于各方面考虑,特别是出于方便税务部门征缴和监督,将燃油税的征收环节设置在炼油厂。
税务部门根据炼油厂的成品油产量,直接核定其当期应缴纳燃油税;而海关也依据进口成品油的数量,决定进口商应缴纳的成品油消费税税赋。
然而由于终端缺乏税收等部门的监管,以调和油、动力煤油(见本报2011年3月24日头版《两跨国巨头涉嫌近十年最大石油走私案》)等形式出现的成品油、燃料油迅速开始在市场上泛滥。
2011年3月海关总署彻查动力煤油案前,仅嘉能可和高尔化学两家在2010年8-12月就进口动力煤油80万吨,偷逃燃油税近10亿元;而调和油的逃税额更高,仅进口混合芳烃一项,最高就可能偷逃燃油税30亿元,若再加上MTBE等其他化学品调制的调和油,那么偷逃燃油税的数额将更高,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亿元。
“它们(生产销售调和油的企业)会随时根据两大集团制定的检测指标设置自己的添加剂,我们防不胜防。马克思不是说过吗,三倍的暴利,商人们甚至敢冒上断头台的风险!”前述石油央企技术人员称。
而无论民营油品企业,还是石油央企人士,他们都建议,“如果下移到加油站,那么偷逃燃油税的人就会无利可图,若质检等部门再加强监管,调和油自然会销声匿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