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3月1日消息(记者 李瑞北京报道)在建材行业这样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又高度市场化的基础原材料领域,作为刚刚进入资本市场,且规模并不大的央企,中国建材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这其中有哪些成功的秘诀?
从一个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业的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到联合重组337家企业,成长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从水泥产能几百万吨迅速跃至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泥生厂商;2011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五百强中,中国建材赫然在列。我们不禁在想是怎样的举措,改变了这个底子薄、基础弱的企业?
谈起中国建材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莫过于积极探索央企市场化经营的模式,走出一条包容性成长的道路。集团所属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共重组150家水泥企业,其中65%是民营企业,15%是地方国企,20%左右是混合股份企业。重组后,南方水泥产能超过1亿吨,总资产超过4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250亿元,利税超过30亿元,创造了不可复制的“中国建材速度”,成为世界水泥史的奇迹。
回顾六年前,摆在中国建材面前的是集中度较低、产能严重过剩,这样一个大而不强的水泥市场。“当时,从水泥行业的现状来看,中国水泥的产能规模几近于饱和,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用常规的方式,选择传统企业那样靠新建生产线增加产能、扩大规模的成长方式,我们提出启动两个轮子,就是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中国建材的董事长宋志平介绍到。
资本运营
解决“钱从哪来?”
在一片混乱的市场中,中国建材应该如何走出去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宋志平的心头。但是,首当其冲的难题是,刚刚上任的宋志平,就接到传票:企业由于负债经营,债主追债,集团公司办公楼被“叠封”。面对困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钱从哪来的问题。
“中国建材底子薄,资本金少,以前也没有国家资本金预算,所以,我们只能靠市场机制,靠资本运营,通过资本的纽带把企业连接起来。”宋志平介绍到。企业给出了答案:要钱,从资本市场募集。
2006年的3月,中国建材以每股2.75元港币,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募集资金20多亿港元,钱虽然不多,但是正是这20多亿港元开启了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轮子。在记者截稿时,中国建材的股价已经上升到11.2元港币。
重组不是硬吞 而是联合
“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
六年前,我国建材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几千家企业竞相压价,导致水泥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大量企业都在亏损中艰难运行。行业呼唤着进行适度集中,这个时候是需要有一家企业出来牵头,联合大家,共同谋求发展。
“我们在联合重组中,不去想吃掉人家,而是让民营企业和我们一起上到一个平台上共同发展,我们有一个公式:用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就等于企业的竞争力。”宋志平在回忆重组时,对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说道。
据了解,中国建材在重组中采取了“七三原则”,即中国建材收购70%,给其他投资者或民企创业者留30%股份。把市场机制真正引入到央企内部,实现双方共赢。南方水泥重组的成功,用事实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成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和广大参与企业的拥护,在商业运作上,也使得中国建材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整合,同时又吸引了民企资本。
战略是企业的核心,而包容是大型企业应该持有的态度。企业要确定的是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更要衡量的是怎么去做。保持一个共赢的心态,得到的不仅是市场,更是行业的认可。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企业发展模式,给市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新的市场逐鹿中,相信有包容共赢的心态,中国建材的路会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