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李稻葵:银行不能光入不出 应重启资产证券化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5日 07: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商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商业银行融资冲动与日俱增的同时,其年利润增长幅度也在不断加大,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对投资者及公众的回馈占比越来越少。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管理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昨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如果银行持续“光入不出”,不但与中国经济的整体改革方向背道而驰,而且也会使得本身成为“恐龙”。他同时建议,银行业可以重启资产证券化。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动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融资行为。

  “如果商业银行不搞资产证券化,而是不断地着重于增加加权资产和资本补充机制,那就是只入不出,不但自己要成为恐龙,股市也得改名叫银行股市了。”李稻葵指出,尽管现在商业银行表面上看利润很高,但问题却同样较大,一方面通过不断吸纳股民储蓄与放贷收取的利息差,每年的利润增长超过20%,极大地积压了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的融资体系主要还是以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为主,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贷款在经济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很高。

  “在这样的模式下,只要经济增速不降,商业银行必然会通过持续放贷满足经济增长,资本金也必然会持续不足,而在我国对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则下,商业银行需要补充核心资本,现在的模式就是去股市圈钱。”李稻葵坦言,正因为如此,这几年多家上市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融资规模巨大。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市银行已完成和待完成的融资规模已达4690.59亿元。同时,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迎来高潮,2011年以来全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达到3300亿元。

  实际上按照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行若要改善资本充足状况有两种途径,除了通过增加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如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等以外,还可以通过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如出售一部分贷款,或将高风险权重的资产转换成低风险权重的资产,资产证券化恰恰属于后者。

  为此,李稻葵建议重启银行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从贷款人变为管理人,这样可为资本市场留有一部分空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倘若风险加权资产不移到表外,还是保留在表内的话,就可以通过结构性产品把资产的风险权重降下来。

  在谈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李稻葵认为,很多人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这是错误的,资产证券化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如何监管。“在资产证券化之前,监管层可以严格控制银行的规模,在推进资产证券化后,可以让投资者进行监督。”李稻葵建议,除了银行本身的规模外,在资产证券化试行的初期,可以拿出一小部分资产试点,比例约为20%-50%之间。

  事实上,出于自身资本充足率以及流动性的需求,商业银行近期通过股市融资的呼声再起。此前已经有媒体报道称,有关部门近期已就重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问题征求意见,新的试点工作悄然展开。

  

热词:

  • 资产证券化
  • 李稻葵
  • 重启
  • 发行次级债
  • 银行资产
  • 恐龙
  • 股市
  • 资本充足率
  • 上市银行
  • 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