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农超对接”发展受热议 亟待解决大规模应用难题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8日 18: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广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中央每年一号文件都与“三农”有关。“财经记者在会场”连线《国际商报》记者腾飞,谈谈他关注了到今年两会上有关“农超对接”的相关话题。

  所谓“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直接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接提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商业部和农业部在2008年的时候就启动了“农超对接”的试点,这种形式可能大家普遍认为是“田间直供市场”的新型的流通方式,所以说它的作用也非常显而易见,比如说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这样的过程减少了部分流通环节,所以它在平息物价、稳定农产品市场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面起到了十分大的作用。

  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的时候,黄委员表示,其重要意义是实现了订单的农业,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现在农民基本上是根据上一年的行情进行种植的,但是黄委员说,如果超市实行“农超对接”渠道,农民对市场的把握就比较准确,下单也更有计划性,这就可以增加农民种植的预见性了。另外,超市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视也倒逼农民对农产品的负责,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食品安全的漏洞。

  黄委员表示,“农超对接”虽然有良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只是一个方向,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大规模的应用。首先,中国超市商品种类特别多,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采购,因为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秘书长曹幸穗的回应。曹幸穗在接受采访时说,农业上所谓的“运销半径”,在另一个方面也限制了“农超对接”的实施,首先是运销成本的问题。

  所谓的“运销半径”就是指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的半径距离到底有多远,比如说从广东东莞到香港,它的物理半径只有100-200公里,在这个条件上能够实现简单的“农超对接”。因为工人凌晨3点去采摘,然后按照香港市场的标准包装好,通关之后到香港8点半上货架,香港市民就可以在9点买到新鲜的果蔬,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如果从广东东莞到山东的话,这可能不太适宜“农超对接”,因为物理距离特别远。

  第二,除了物流条件,“农超对接”实施还依赖良好的商业条件。原来农场主的对接对象可能是北京的某家农贸市场,但是现在面临的是几百家超市,如果没有按时间出台上架,要受到惩罚。在张家口尚义县开设蔬菜种植基地的杨建齐表示,高速路有时候堵车的时间特别长,长达数小时,一旦没能按照固定的时间到达超市仓库的话,很可能就会被罚钱。

  黄委员也表示,目前“农超对接”也只是个方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应该通过农批对接的方式去减少环节。曹幸穗委员也认为,在物价波动较大,不能协调生产者、运销者和消费者利益的的情况下,“农超对接”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是最好的方式还是要根据物流的基本原理,以最优的成本、最短的运输距离和最少的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热词:

  • 农超对接
  • 三农
  • 国际商报
  • 运销半径
  • 田间
  • 交易实况
  • 物流
  • 农户
  • 采摘
  • 农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