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银行不良率上升暴露金融结构缺陷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 08: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广州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银行不良率波动不仅与推进利率市场化相关,也是经济周期变化、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近期,关于银行业不良率的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这相比2010年底的1.14%呈现显著上升。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也预计,2012年不良贷款率或上升2~3个百分点。日前,长期处于金融生态评价最高等级的温州似乎也问题不断,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月底的温州银行业不良率为1.74%,已连续8个月出现上升态势。

  自从本世纪初银行业改革整顿以来,不良贷款一直就是监管的核心目标,实现规模和比率的“双降”,被看做是银行业效率与效益的典型表现。如今出现一定反弹,背后其实反映了多方面因素,包括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中小企业资金链困难、出口企业财务压力增加等诸多因素。应该说,现在的监管效率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都不是本世纪初所能比拟的,不良率上升体现了实体经济的间接影响以及现有金融结构的缺陷。

  更加理性地看待该问题,需要我们着眼于如下视角。

  首先,我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处于较低水平,没必要谈“不良”而色变。一则,经多年发展,国内银行不良率普遍保持低位,已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出现适度反弹也是正常的。如研究表明,从1985年起到2011年中期美国银行业不良率均值为3.6%。二则,银行信贷业务必然有风险,不良率过低,也意味着银行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过程中,过于谨慎,难以满足许多领域的融资需求。三则,在现有的分类标准下,不良贷款并不等于实际损失,而且现在银行的拨备覆盖是完全能够应对的。

  其次,需要解决金融监管与金融政策的潜在矛盾。面对不良率反弹,有些政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如房地产调控等。但还有一些政策是与监管有所背离的,例如,对于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来说,强调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三农”金融、绿色信贷等领域的支持,本身就意味着不良率及其容忍度必然要上升。

  再者,人们担忧银行不良率问题,也因我国银行业务模式还存在不足。即现在银行基本还是依靠贷款利息收入为主,非贷款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很多也与贷款模式有密切联系,在此情况下,不良率上升会对银行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必须改革银行业务模式,加快业务与产品创新。

  最后,没有发达的贷款二级市场,同时资产证券化创新缓慢,使银行不良贷款也缺乏更多风险缓释渠道。长远看,银行不良率波动不仅与推进利率市场化相关,也是经济周期变化、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更需要在监管机制、金融制度与结构、机构与市场的技术层面推动改革。

热词:

  • 不良率
  • 金融结构
  • 金融生态
  • 银行风险控制
  • 金融监管
  • 金融制度
  • 银行信贷
  • 不良贷款
  • 三农
  • 全球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