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报纸,是一种文化产品,多数人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可是,家住上海西路汇丰园小区的朱锦明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通过读报不仅能获得信息,还能学到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孩子也从中受益颇多。基于这个原因,今年已经55岁的朱锦明花了37年的时间收藏了2万多份报纸,并且收藏仍在继续。
8日下午,记者来到朱锦明家,书房的桌子上摆着厚厚的4摞报纸,他正在翻看这些厚重的“史料”。走进书房,记者发现一个木头架子,上面摆放着一摞摞整理得整整齐齐的报纸。“这只是一小部分,是我搬到淮安市区后收藏的。年代更久远的报纸在老家阜宁,淮安区也有一部分,每年都要回去几次,翻晒一下,以免坏掉。”
邂逅新闻从业者,与报纸结缘
从1976年收藏报纸至今,朱锦明共收藏《解放军报》、《战友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文汇报》、《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等20多种现在仍刊发的报纸,另外还有早已停刊的《基建工程兵报》、《铁道兵报》等。“虽然没有统计报纸的具体数量,但保守的估计应该在2万份以上。”
据了解,朱锦明1976年入伍,在北京军区服役,退伍后来到淮安工作,所以他收藏的大都是军队和这些地方的报纸。“我在部队工作的时候,偶然结识了当时的新闻工作者李昂(原名袁良),在他的熏陶下,在部队成了一名宣传干事。”这期间,朱锦明不但喜欢读报,而且经常写新闻稿件,还曾经协助李昂编写《新闻与写作》一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踏上报纸收藏之路。
工作有窍门,得益读报多
朱锦明现在是市区某街道物管办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都与小区物业、业主相关,所以在读报时特别关注这方面的报道。看到相关报道,都会记下来,细细揣摩,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便会拿出来参考。
“前几年金佳园小区遭遇停车难,物业打算在小区内改建停车场,这一举动遭到了小区部分业主的强烈反对。这时我想到了90年代《北京晚报》上刊登的《‘毁绿’建停车场为哪般?》的报道,根据文中提到的方法,我协助街道一位领导不但做通了物业的工作,而且几次上门与业主沟通,最后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了解,朱锦明每年参与协调业主与物业及业主间的矛盾上百起,涉及小区配套用房、业主房屋漏水、小区绿化、停车纠纷、邻里关系等问题。街道办的领导谈起对他的印象,“不知道他哪来那么多点子,总是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把事情处理妥当。”殊不知他的“点子”大部分都来源于那些在别人看来已经过期的废旧报纸。
儿女今成才,老报纸有大功劳
朱锦明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女儿现在就教于北京某高校,儿子是在读研究生。“孩子们是在读报中长大的,他们能成才,与这些老报纸有很大关系。”
朱锦明在北京军区服役时,部队驻地隔壁便是《体育报》所在地,他经常过去向编辑请教问题。“记得在《体育报》编辑部观看中国女排在夺得第五冠接受采访时,运动员面对高额奖金仍然坚持“怎么节省怎么花”。我连夜以这句话为题写了一篇评论给当时的编辑纪俊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朱锦明经常拿着这篇文章教育子女。“怎么节省怎么花”已成为一家人的座右铭,儿子一双穿了6年的胶鞋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010年他的儿子放弃了颇有前途的选调生工作,考取了西南交通大学公路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朱锦明告诉记者,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也是受了报纸的影响:前几年他对《北京晚报》报道钱学森的事迹非常感兴趣,几篇文章反复读,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