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来,关于“涨价”的消息不绝于耳。从成品油价格上调,到春耕农资和快递企业收费涨价,再到部分洋奶粉、食用油企业放出涨价的消息试探市场反应……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段时间,一定还有其他商品涨价的消息横空出世。
对于商品价格的上涨,有合理的原因,也有投机的因素,应做具体的分析。比如,春耕农资、快递企业收费等涨价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上升,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不得已而为之。食用油企业涨价的理由不仅包括物流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有巴西、阿根廷大豆减产,油料价格上扬的影响。这些是站得住的理由。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理由和责任全部揽下上游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适当地调价,这种涨价也是合理和允许的。
但有,有一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即:随着CPI压力的减缓,不排除个别厂家和商品借成品油价格上调或其他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跟风涨价或大幅度的提价,远远超过成本上涨的幅度,试图谋求不正常的收益。
据媒体报道,近期,美赞臣、雀巢发布了即将涨价13%和10%的通知;福临门和金龙鱼旗下花生油和菜籽油的出厂价格涨幅将在8%左右;春耕期间,有些地区的种子、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更是出现了大幅度上涨,较往年提高了20%-30%。如此高的涨价幅度,其合理性到底有多少?上下游是否承担得起?如果相关企业不给出一个明晰的涨价成本账单,仅用大而化之的理由,估计很难消解公众的反感和质疑。
从大环境来看,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虽然有所减缓,CPI自去年7月达到7.10%的峰值后逐渐回落,全年物价有望呈回落态势,但是,我们仍然要绷紧应对通胀的这根弦。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尽管CPI调控取得了成效,但老百姓的感觉与数据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刚刚公布的3月CPI达到3.6%,超出市场预期;二是水电煤气等资源类价格面临上涨的压力,今年发改委两度上调油价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显现,倘若其他产品跟进的话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三是随着货币政策的微调,流动性的逐渐放松也将是一个挑战。
此次一系列商品价格的上调,同样难以消解公众的担忧。比如,农资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短期内虽然对CPI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影响到了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可能会推高农产品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肉禽蛋奶价格;两大食用油巨头酝酿涨价,极有可能引起食用油行业的涨价潮,进而波及整个食品行业。
我们认为,在“控通胀”不可放松的大环境下,涨价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主管部门对于一些重要商品价格的调整,必须加强重视和监管。特别是对于一些价格上涨过快、幅度过大的商品,应采取成本监审的手段,来考量企业的涨价行为是否合理。对于合理的涨价诉求和行为,应该加以支持;而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投机涨价行为,应加大惩处的力度,以刹住恶意涨价的风潮,让市场归于正常运行。(阮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