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吴学安:以房养老拿来主义或遭水土不服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08: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法制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到2015年,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超过2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75%。如何面对人口老龄化?日前,南京市民政局下发《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使老年人基本生活有切实可靠的收入保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4月24日《现代快报》)。

  所谓“以房养老”就是“住房反向抵押”又叫“倒按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已有一二十年时间。人们在年轻时为买房按揭多年,到老了再把房产抵押,按月领钱用于养老,辞世后住房由金融或保险机构收回还贷。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年轻时“以钱买房”,年老时“以房换钱”。这种利用“倒按揭”方式获取养老资金的办法在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已经进行尝试。

  或许,对于拥有房产但缺乏经济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养老模式。但当我们采取“拿来主义”准备拷贝别人处于成熟市场环境中“以房养老”模式时,就不能不担忧其会否“水土不服”?因为,靠“倒按揭”养老的模式等于要求国人将唯一赖以居住的房屋从不动产变更为动产,让买来的房子再典当出去。房屋所有者付出了毕生所有的积蓄,到头来仍然是“租用”这套房子,这无疑等于替银行打了一辈子工。

  其实,“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是飞涨的房价与原地踏步的居民收入之间考量的结果。住房是生存之必须,人们有理由不能容忍把住房的权利仅仅授予富人。但是,靠“倒按揭”以房养老却把房子和养老捆绑在了一起,无形当中让“住房”和“养老”这两个生存之必须的命题,处在了完全对立的尴尬局面:房价如果不能涨,至少亦不能降。而房价只涨不跌不仅让困难群体远离了住房保障,也可能使养老成为奢望。

  由此可见,“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要顺利开展,前提是房价继续坚挺下去,这势必就会将人们的切身利益与房地产暴利捆绑在了一起,也更让人们感到左右为难:倘若房价下跌,未来房产抵押评估时就会贬值,所领到的钱或许还不够填平当年的按揭付出;而房价不断上涨,购房门槛也会水涨船高,支付出的住房成本将更加高昂。当房地产一头挑起扩大内需的重任,另一头又扛上养老的重担之时,中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就会受到挤压和排斥,甚至化为泡影,而房产价格在亢奋状态必然会一直持续下去。反过来,房价的坚挺又会影响到“以房养老”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效果,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以房养老”模式的兴起,再次敲响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警钟,从中也折射出中低收入者的无奈,更提醒着政府要扭转我国贫富分化的局面、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大势所趋。而在前期国内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的前提下,别人的“以房养老”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养老方式和效率问题,而在国内首先涉及的是一个原始积累时期的公正问题,倘若怂恿利益集团先以“原始积累”的名义靠高房价剥夺普通百姓的劳动积累,后又以养老的名义维持原始积累的“合法性”,其必然会进一步加大社会贫富不均的差距。当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房养老”模式,其结果必然会继续加速房价的攀升,也为房地产业泡沫的破灭埋下祸根。老百姓既是高房价的“肇事者”,也将会成为高房价最大的受害者。

  应该说,改革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大多数人愈过愈穷,而是让大多数人富裕起来,成为改革的受益主体。因此,“以房养老”只能作为一种旨在提高养老质量的民间私人规划,而不能代替提供基本养老保障的政府公共服务;如果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被迫选择“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这就是在反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成功,提示政府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和频率,早日实现普惠民众的和谐小康社会。

热词:

  • 以房养老
  • 水土不服
  • 拿来主义
  • 倒按揭
  • 养老方式
  •